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张栻原本继承胡宏之学,但在与朱子交往的过程中,其思想特别是工夫论发生了多次变化。学界一般将其工夫论分为早晚两期,但考察其晚年更订的《孟子说》的部分内容以及《论语解》,会发现南轩在去世前还有一次较为隐秘的转变。因此其工夫论实际上应该分为三期:早期继承胡宏之学,主张“先察识后涵养”;中期为“存养体察,固当并进”而“存养是本”;晚期则为“主敬”的抬升与“察识”的隐没。  相似文献   
2.
在孟子那里,“民心”一方面是政权来源或转移的根源,另一方面则是政权合法性的根据。但孟子主要从感性欲求的角度来讨论“民心”,认为民心之向背主要取决于政权能否满足民众的感性欲求。这便可能会默许一种能够满足民众感性欲求却思想专制的政权也具有合法性,也可能会认同能够获得民众支持的阴谋家的夺权也有合理性。通过揭示孟子思想中蕴含的民众具有欲求义理的本性,可推知“民心”可以具有义理欲求的向度。胡瑗对此有过清楚的阐发,借此我们便可以明确完备形态的“民心说”包含感性欲求与义理欲求两个向度,由此许多理论困境也能得以克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