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是生物学与工程学的结合,它以对生命的设计、修饰和建构为目的,对认识和理解生命过程,解决能源、环境和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合成生物学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包括生物安全问题和对生命概念理解的问题。文章在对合成生物学的利益与风险的分析基础上,指出了合成生物学本质上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特征。将合成生物学视阈下的生命概念与宗教、进化论和传统哲学对生命的理解对照,指出合成生物学将生命还原为可以借生命元件组装的生命体可能带来的对生命的漠视。最后提出,科学上能够做的未必应该做,能够不仅意味着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呼吁谨慎地开展合成生物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3.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问题日益突出,纳米技术已经走进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世界,纳米技术的不确定性成为其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欧美学术界提出了应对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不同路径,如预防原则、亲行原则、"嵌入"道德的经验原则等,但在实践中这些路径或原则在可操作性方面还不够,也遭遇到了一定的困境.在不确定性无法消除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确立"与不确定性共存"新的理念,立足于可行性来思考我们应对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可能方案.  相似文献   
4.
由中德科学中心资助、柏林工业大学哲学系与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举办的“2 0 0 3年中德科学与技术活动中的伦理问题研讨会”于2 0 0 3年 1 0月 7日至 9日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参加本次会议的中方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中国科学院 ,其中不少为我国著名的科学技术哲学家、伦理学家。德方学者来自柏林理工大学、卡尔斯鲁尔大学(Karlsruhe)、多特蒙德大学 (Dortmund)、斯图加特大学 (Stuttgart)、波恩大学 (Bonn)、杜塞尔多夫大学 (Duesseldorf…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对大连地区纳米技术公众认知的实证调查,分析了我国公众对纳米技术认知的基本状况,并对不同群体进行了分类研究,指出我国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知度较高,但是由于认知的被动性和风险意识的缺乏,极易导致公众对纳米技术态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提出应该主动加强公众对纳米技术认知的普及教育,让公众全面了解纳米技术的利益与风险,以提高公众对纳米技术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6.
纳米技术本身的内在特性即中介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纳米技术既有诱人的发展前景,又可能引起一些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探讨纳米技术的健康与安全、平等与公正、自主与尊严等方面的伦理问题,分析纳米伦理的可能性、整合性、前瞻性特征及其相应的评估方法,将有助于在纳米技术发展的早期推动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的协同研究,促进纳米技术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8.
《文子》一书蕴含了丰富的实践智慧思想。《文子》的实践智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得道之时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和"养性修身",与失道之时的"智"的智慧和"权"的智慧。《文子》的实践智慧思想对于今天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伦理学方法与理论背景的视角来看纳米技术伦理问题,大体有四种研究进路:一,将伦理学还原为一种"恐惧的启示",并以此为导向反思什么是人类真正珍视的东西,呼吁中止纳米技术的研究;二,将伦理学还原为后果主义的评估和计算,将对伦理问题的研究看作是风险与利益的核算以及人类是否愿意接受这些风险的问题;三,将纳米技术放到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试图打开纳米技术发展的"黑箱",揭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求更好地理解纳米技术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的互动;四,提出伦理学要发挥主动引导而不是被动评价的作用,通过构建一个动态的、具有可行性的行动框架,参与纳米技术的社会建构。本文通过对纳米技术伦理问题研究方法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传统伦理学在高技术社会背景下的局限,提出高科技伦理的新的特征、意义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