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文学原理文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身份的丢失,体态的臃肿,求新的错位,拓展的误识,话语的拼接,思想的罗列.作为文学原理,应该确立其形而上性、经典性、适用性的学术品格,使文学原理真正成为文艺学学科的学理依托和适合教学的教材文本.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后期以来,由于文学体制的失序,文学理论出现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文学理论效用的理解上存在着误区.文学理论并不指导文学创作,也没有必要一定与当下文学现状密切联系.文学理论的指涉对象主要是半理论形态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而调适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关系,是重建文学体制的关键.各安其位,是调适关系的逻辑前提.文学理论与批评只有在对视、对话、质疑、交往中相互定位,相互期待、相互激发,在共生性与异在性的辩证统一中,才能促进文学活动世界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是较早介绍西方文学理论的教材之一,也是最先被引进到中国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新文学概论》对中国20世纪文学原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书写体例,理论视域和思想资源的拓展与启发等。但由于其学理性较差,误导也是明显而长久的,主要表现在偏执于文学的社会学视野的理论建构,原理文本没有创作论的位置,僵硬地恪守片面的哲学认识论等等方面,这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使其成为研究、反思中国20世纪文学原理文本写作史绕不过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以"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的本质界定,曾具有拨乱反正的历史作用,但其价值的策略性和学理的粗糙性也是难以掩饰的.因为"审美"不仅不是文学或艺术的专利,甚至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而"意识形态"性几乎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特点.可见,这两个从外部边界到内部结构都模糊复杂领域的结合,并不是有机的,与诸如"法律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一样独立的意识形态形式.因此,"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不能成为文学本质的准确表述.而把"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命题,还原为文学的本质表述,由于强调文学的艺术属性和语言特征,在理论上必然归还给文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在学理上,也能够抵制由"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缝隙所滋生的,以"去文学"化为目的,并试图取代文学理论的,诸如"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社会批判的文化研究,使文学这艺术文化的母机,不仅为一切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维护和引领,而且还能更好地发挥培育、训练人类创造性想象基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5.
质疑反"本质主义"并商榷"文学理论的批评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文学理论界反本质主义的矫枉过正,本文从西方文化研究的现状、性质等考察,认为提倡以文化研究替代文学理论,不过是对西学理路的曲意奉和,并为当下的私语话、感官化写作寻求话语庇护。至于文学理论的批评化,其实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委婉言说,其结果,只能是理论纯度的降解和批评的文本化与独白化。文学理论只有在开放中坚守,在多元中自律,才能提高其外指性功能与有效性阐释。  相似文献   
6.
文学活动世界的四元理论(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是一切文学理论研究的学理依据.欧美文论界通过对这四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依次研究,相继提出"世界中心说"、"作者中心说"、"文本中心说"、"读者中心说".这些学说都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在片面强调某一"元"为中心的同时,往往排斥了与其他"元"的逻辑关联和阐释互动,消解了其他"元"的学理价值,使这些学术成果都具有一定的偏颇性.以文学理论结构学的视角,应该重新调整文学活动世界的变化规则不是将"中心元"和"边缘元"对立化,而是使它们为整体效益而通力合作,激活各自的学理潜能,走整合同构、协调互补,综合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理论时尚化的语境下,又有人提出"后文学时代"的观点.本文就其所谓的"后文学社会的五大特征",从当下中国"生活资源"、"文学人口"及创作界及文学市场的实际状况,依次分析其观点的荒谬性;认为当务之急是立足本土实际,思考如何满足最广大民众对文学的真实需求,而不是按照西学所给出的思路虚构一些即生即灭的时尚化理论.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对其悖论性审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学理论是建立在个人体悟基础上的认识,与科学的工具认识的重大差异,在于不是求同,而是存异。文学理论的发展只有不断变化的曲线,永远不存在一个终极性结论。只有在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同构意义上讲,文学理论才是不规则、螺旋式地发展。就是说,某一阶段可能是渐变的,在另一阶段可能是突变的。对文学理论发展发生影响的因素,摘其要者有如下几种:1.文学创作原则及文学思潮的变迁、更迭是文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2.政治话语对文学理论发展的限制与催动;3.哲学为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思维方法和逻辑平台,也是学术殖民的强势话语;4.科学思想对文学理论的双刃效果;5.外来文论话语对本土理论的激活与抢话的双重效应;6.文学活动系统内部的深刻需求;7.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发展的最直接推力之一。影响文学理论发展的诸种因素,是一种有机的系统。其中,文学理论是主变因,即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其它都属客观的催动因,即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它们对文学理论发展,往往在催动的同时,还孕育着衰退和阻扼或消解的因素。所以,对它们之间关系仅仅以常论描述是不够的,而悖论性审视则可以弥补一下单一视野的盲区。悖论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对常论的消解和颠覆,而是使之更全面、更坚实,更具广阔的覆盖区域  相似文献   
9.
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走的是一条不断创新的路,譬如现象学开启或鼓励了文本中心主义及读者中心主义的研究路经,继其后的诸如新批评、结构主义、接受主义、解构主义等,依次更新了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但它们几乎都是以某种片面修正上家的片面,以极端否定另一种极端,结果一条不断创新之路,成为不断自设陷阱的过程。这种创新是通过文学理论批评化完成的。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创新不是目的,文学理论批评化不应该取代文学理论本身。对于这些理论,由于中国基本是多元共时性引进,不是线性追逐,选择空间较大,所以20世纪西方批评化的文学理论对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影响还是利大于弊的。中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统摄源,介入价值论视角,直逼中国当下文学问题,加强原理性研究,走改造提炼、守正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0.
盖生 《江苏社会科学》2008,23(3):149-152
在美学研究领域,经典美学话语因"不合时宜"应者寥寥而声音谙哑,政治美学话语因惮于干预文艺创作自由而常常缺席,快感美学话语则由于有商业资本的强有力支持大行其道,声音高亢而嘹亮。其实先进的政治理念本来就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并且只要与艺术表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先进的政治理念完全可能成为文艺审美价值的提升因素。在市场经济时代,政治美学话语应该为经典美学"托市",经典美学应该通过鼓励和支持追求真善美,与政治美学一道,为大众文化灭菌、消毒,重构美学学术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