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离开我们整整六十年了,列宁在他光辉的战斗一生中,留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哲学遗产。本文仅就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发展这个侧面,谈一谈作者在学习中的体会。(一)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①列宁在一九○八年《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  相似文献   
2.
<正>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说:“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哲学笔记》第410页)这是针对普列汉诺夫等人把辩证法当做实例的总和,而不是作为认识的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这种错误倾向提出的著名论断。它包含着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内容,需要认真研究。本文是笔者在学习中的一些粗浅体会。一在人类的认识史上,长期以来,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分家的,辩证法作为认识论是从黑格尔开始,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从历史上看,辩证法学说大抵有两个源流:一是对客观世界特別是自然界做出描绘和说明的辩证法,如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人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思想;一是从古希腊智者派的论辩术发展到康德的“悖理”即“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以来,有些哲学专著、教科书中将《实践论》提到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概括为认识的"总规律".这样的概括是否完整准确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体系,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和规律性究竟都有那些,这些问题似有进一步研究弄清楚的必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随着革命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一八四五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剖析费巴哈和以往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这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特别是哲学教材体系还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的工程。我们认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应力求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的精神实质及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给予科学地表述。过去通用的一些哲学教材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贯串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的精神实质——“科学认识的运动”表现得不够明确;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本文拟从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侧面,谈淡个人的学习体会。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矛盾论》等著作中,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做了精辟分析,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作者在学习中力图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综合学术界研究的成果,做出一些略带新意的理解、解释,乃成此文。如有不当,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60多年,出现过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标志和结果,是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其标志和结果,是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从理论方面看,在第一次飞跃中,我们党经过实践,认识的多次反复,贡献了新民  相似文献   
8.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原理中,物质观和矛盾观是两个带根本性的原理.当代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和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的曲折前进,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哲学做出回答,需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理论和矛盾理论.本文试就物质和矛盾的关系问题做些探讨,并求教于同志们.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矛盾?恩格斯立足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认为“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象‘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  相似文献   
9.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从农村到城市,兴起了一股改革的热潮。改革日益成为当今我们社会生活的主题,成为时代的脉搏。改革向人们提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哲学上作出思考和回答。我们试从改革是社会主义规律性的体现这个方面对改革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