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 CLHLS 队列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及经验论证,解析出婚姻状态影响老年人死亡概率的作用机理,即在婚状态以其“保护效应”减小老年人患病的机率,进而减小其死亡概率;相反,不在婚状态的“损害效应”会增加老年人患病的机率,进而增加其死亡的概率。在所得结论基础上,为促进老年健康和应对养老挑战,针对老年人婚姻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中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历史规律是人们行动的合力。苏联学者库利科夫认为: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大量行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这些行动的合力(见《哲学译丛》1983年第6期,第3页)。国内学者中也有人认为,社会历史规律表现为由无数个人错综交叉的力量所组成的一丛平行四边形的合力(见《规律论》华岗著,第452~453页)。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刘海宁  穆怀中 《理论界》2005,(5):107-109
解决老年贫困问题,实现劳动者一生收入平稳是各国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宗旨。为了在不断临近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期保障退休者老年生活,1997年我国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认真分析基础投保年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特别是解决老年贫困问题的能力,将有助于提高缴费积极性,继续推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层次的实施,具有养老保险给付收入再分配性质和功能。文章提出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收入再分配理论架构,包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收入再分配功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收入再分配生存公平和劳动公平;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收入差距与收入再分配系数联动;养老保险统筹给付适度水平检验,等等。这四个相互关联的理论要素,构成了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收入再分配理论框架。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收入再分配理论,是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选择、养老保险统筹模式设计的基本理论依据,也是政府部门制定养老保险统筹方案的重要逻辑线路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穆怀中 《人口研究》2003,27(2):22-28
经济学理论通常认为工资和社会保障具有刚性。文章依据分配结构、老年人口比重、人均GDP增长等因素 ,在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具有绝对刚性 ,进而提出了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假说 ,并通过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从 1 960~ 1 995年期间的发展轨迹 ,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乡城迁移过程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假设乡城迁移是农户家庭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调整家庭劳动在城乡间的配置、追求家庭预期净收益最大化的行为出发,建立了农户净收益最大化乡城迁移模型,根据模型把乡城迁移过程分为单阶段永久乡城迁移过程、两阶段永久乡城迁移过程和单阶段非永久乡城迁移三种类型。通过分析和计算三类农户四种劳动配置净收益和相应的约束条件,对中国乡城迁移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中国乡城迁移的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定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课题: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但生产力究竟是什么?人们怎样才能实现其生产力的充分发挥?生产力本身存不存在改革? 现实表明,回答这些问题,原来的二、三要素论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有些经济学工作者已开始用系统论方法研究生产力。笔者试图用控制论的方法对生产力系统进行一次尝试性探讨。控制论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控制论认为:控制系统是以“控制主体——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通常从主体和客体直线对应的角度确立主体的地位,本文把主体放在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之间,从“中枢”性的视角论证了什么是主体及其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在认识论和社会观等领域中主体的中枢功能的条件和表现,使以往“平面”主体变为“立体”主体,它具有整体性和个体性,精化了主体的本质和认识内容。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改革其传统的公共年金制度过程中,面临着偿还巨额隐性债务的问题。从绝对规模来看,日本的隐性债务负担是发达国家中最为沉重的。为解决隐性债务,日本学界提出了渐进偿还和设计政策组合的两种解决方案。研究表明,两种方案可解决隐性债务,但会对不同世代产生不同的福利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责任在社会控制中的地位 社会控制一般包括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方面,一方面是指社会对个人所实行的制约,另一方面是指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限制。社会控制的功能,从总体上看分为两部分:当社会控制的目标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相一致时,它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当社会控制目标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相违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