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青年群体关切的主要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提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宣传者和践行者。绿色责任是绿色发展要求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和义务。因此,培育青年绿色责任的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青年存在绿色责任缺位的现象,必须通过建立协同合作的绿色教育体系、着力强化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健全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搭建丰富的环境保护参与平台来培育新时代青年的绿色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是美丽中国构建的核心元素。发展现代林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维护生态安全的必由之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探索发展现代林业的有效途径,对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作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思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系统观念的生成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启迪,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中整体思维的滋养,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以系统观念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逻辑中。系统观念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有正确的思路方法,坚持加法增绿与减法去污相统一,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统一,系统谋划与久久为功相统一,多元主体与多手段治理相统一。要将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应用于以“六个坚持”指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实践中,汇聚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是对江西省、中国乃至世界有着重要生态意义的区域,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是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而且是"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强宣传,增强公众发展生态农业意识;加大投入,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运作体系;保护生态,改善发展生态经济外部环境;培养人才,构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也是我国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致力把城市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并紧扣新发展理念、紧跟时代变化,系统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统筹兼顾的整体思想及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在继往开来的新征程上,深入践行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要以城市规划“五线”为依托,丰富开拓低碳城市运营模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尺度,合理控制现代化城市建设规模;以城市“三大空间”为坐标,共同缔造生态宜居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关国土安全、国计民生.其哲学理论基础包括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树立和培养生态文明理念;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注重提高环保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