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施哲存的历史小说 ,突破了中西方历史传奇小说的叙事模式 ,将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着重表现作为个体的人 ,突出描写的潜意识及各种性爱心理的矛盾冲突 ,塑造具有多重人格的艺术形象 ,从而将历史题材小说的写作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另类"写作:反本质主义的都市欲望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后期,卫慧、棉棉等人以抽象化的躯体写作,卡拉OK式的狂欢表演,将都市"另类"人的疯狂欲望,定格在一个狭小的"私人空间",其文学价值和深层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已消失殆尽,是反本质主义的价值祛魅.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领袖,强调新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达这种情绪的形式”,主张写“纯诗”,统摄在他诗歌中忧郁感伤的情怀,是诗人通过对自我灵魂的本真思考得到全面的展示;诗人灵魂与自然意象的融合,既表现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密切联系,又深印着传统文化的心理情结。  相似文献   
4.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通过对鲁迅伟大精神的弘扬,探讨课堂教学中鲁迅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主体的内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文明的冲突中,沈从文的创作内涵不断扩大,反映了他走出湘西、想象追忆湘西及至重返湘西的全部社会生活资源,记录了当时下层民众生存状态的历史痕迹,从而拓展了现代乡土文学的边界。  相似文献   
7.
论施蛰存的东方“心理分析”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主将施蛰存,以异于当时大多数作家的文化视野,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营造了一个独立自由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8.
蒋淑娴 《学术交流》2007,(6):170-172
先锋小说家余华从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出发,在解构现实生活的本真性同时,对所谓神圣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无情的冲击,将一个本应"大写"的人,轻易地想像成为一个苟延残喘的"小我"的人。文本主体的"自我",不仅可以游离于共同关心的事物,游离于社会的集体之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任意消失。"自我"的能指已经远离历史和文化,被强制从经典文本序列中剥离出来,写作意义上的"自我"纯粹是一种欲望的表达,或被纯粹驱使的存在物体。"自我"不再是真实生活的主体,也不再是话语的主体,仅仅成为角色,但不是主角,随时处于生活破碎的边缘。  相似文献   
9.
从现代性入手 ,探讨了“五四”新文学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 ,如何互动、整合、重构本民族文学 ,从而揭示了中国新文学走向和汇入世界文学格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圣手穆时英,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多层次的美学功能,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方法,同中国大都市社会生活相交融,描绘了一幅幅光怪陆离的时代图景,从而丰富了现代派小说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