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傩堂戏掌坛师在保持其原有社会角色的同时,或被确定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或被市、县等政府授予荣誉称号。这些身份和荣誉促使掌坛师对自身掌握的技艺有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自觉,增强了传承文化的使命感,进而促使他们在传承傩堂戏时有了更多的责任担当和更明显的能动性发挥。  相似文献   
2.
掌坛师是傩堂戏的主要传承人,在当地社会中有多重身份:一是农民;二是处于“大神”与道士之间,广泛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巫师;三是多才多艺的民间艺术家.这种多重身份,使傩堂戏掌坛师在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街一带村民的热情好客、淳厚善良、酷爱听书的传统与马街书会之间是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并以此为书会的形成与延传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同时,书会也塑造并影响着马街一带村落传统的延传。时至今日,马街一带村落传统的行将消逝,当是马街书会面临传承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壮汉文化互动与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和冲突成了壮族民间长诗表现的重要内容.通过壮族民间长诗我们可以看到,壮汉文化间的对立冲突,既体现在壮族族群命运生存上,也体现在壮族个体生命成长上.并且,壮族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与族群命运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5.
壮族民间长诗的数量很多。其中,被研究最多的是被称为“壮族歌谣文化经典”的《嘹歌》。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嘹歌》的搜集整理以及伴随的研究已逾半个世纪。现在,对《嘹歌》的搜集整理及研究的历程进行回顾,无疑有益于今后对《嘹歌》进行更为深入地研究,从而丰富壮族这个善歌民族的歌谣文化的内涵。为清晰论述起见,搜集整理及研究分田东县和平果县两部分进行论述,但需要指出的是,这样做无意割裂《嘹歌》作为一项文化事象的整体存在。  相似文献   
6.
傩堂戏是由歌唱(诗)、音乐、舞蹈、面具、服饰、道具、巫术等一系列要素以一定的形式构成的复杂整体.傩堂戏的复杂性,既表现在傩堂戏的仪式和信仰上,也表现在傩堂戏的戏剧形态上,还表现在傩堂戏动用的手段上.傩堂戏复杂性的形成,是傩在社会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思维或行为方式,是长期适应性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