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7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卷耳》抒写采摘、登高饮酒诸事 ,长期以来 ,论者惑于二事不能同为男性或女性所作 ,致使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众说纷纭。本文从考察《诗经》时代婚姻制度、社会风习等方面入手 ,论证《卷耳》主人公应是一女性  相似文献   
2.
文体分类问题,学界一般追溯至《汉书·艺文志》.其实,先秦时期已经具有文体分类的意识,并付诸实践.从《诗经》解读切入,论述春秋战国之时对诗与文的看法及不同的解读原则,以期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3.
戴震《屈原赋注》和王逸《楚辞章句》都体现出对屈原的推崇,但对屈原作品的看法与解释则是异同互见。注释尚简是两者的共同追求。王逸的《楚辞》注释略微复杂,一方面注者有时引经据典,或对原文作引申阐发;另一方面又主要是对本文字词进行疏通,但仍以简明为主。戴震对于训诂的主张是贵精不贵博,解释时往往不考证。将屈原作品"经化"也是两位注家的相同之处,但程度不同。王逸的解释其经学意味更浓。解释范围方面,两部注解也有出入。在解释方式和方法上,戴震的注解体现出新的特点,如方式上主张根据对象不同的文体而采用不同的解释,方法上有因声求义、"在楚言楚"等。戴震对训诂有理论探讨,因此其训诂实践更富于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郭全芝 《江淮论坛》2003,(5):145-148
清朴学家以考据、征实为重,但不少学者在解释《诗经》时却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们本着求实精神,从《诗经》字词出发,以获取令人信服的结论;另一方面又坚守《诗序》之说,对《诗》《序》差异作主观性很强的调合。本文揭示了这一矛盾现象,并对其原因作了初步探寻。  相似文献   
5.
《诗经》与《楚辞》,各自的风格特色是鲜明的,语言方面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她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又同属诗体文学作品,加上楚地士人时中原文化采取自觉学习的态度,所以两部作品在语言的某些方面又呈现出近似的状态。例如在句法上就有相当多的一致性。本文具体比较了两郑诗作的节奏、关联词的运用、并列结构及其他句法现象,试图从一个角度说明《诗》《骚》的传承情况。  相似文献   
6.
鲍照诗歌的乐府部分与五言古诗部分,风格明显不同。对此,前贤已有定论。方植之《昭昧詹言》卷六专论鲍诗,于其五言古颇多“典实”、“沉涩”、“板滞”、“(钅东)”、“奥”等词,于其乐府则无这类评价,而代之以“豪宕”、“壮丽”语。沈德潜云:“鲍明远乐府,抗音吐怀,每成亮节” (《说诗醉语》六六)亦拈出乐府独评。王夫之则更直接了当地指出:“杜陵以‘俊逸’题鲍,为乐府言尔。鲍五言恒得之深秀而失之重涩,初不欲以俊逸自居”。(《古诗评选》)延至当代,仍有论及鲍照诗风者。如张志岳先生的  相似文献   
7.
《小尔雅》是一部以解释先秦典籍中的词语为主的语义分类辞典,在《汉书·艺文志》中已经著录,今保存在《孔丛子》一书.据《隋书·经籍志》载,《孔丛子》为秦末陈胜博士孔鲋所撰。这一说法自宋代即有人怀疑.《小尔雅》的作者也随之成为问题.至清代,更有学者认为《小尔雅》非《汉志》著录之旧本,应出于汉末.但也有一学者认为《小尔雅》突出于孔的之手,秦汉之交.争论至今不息.本文拟就此提出一己之见,庶几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前人怀疑《小尔雅》为的作,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孔丛子》是伪书,《小尔雅》作为其中一篇,亦必伪无…  相似文献   
8.
元代贯云石的散曲被公认为是"天马脱羁"类作品。这种风格的内涵众说不一。其实,贯氏散曲的独到之处,是其风格既呈现多样性而又突出豪放一格,具体表现即是能熔歧方异端为一炉,俗而雅,庄而谐,柔而壮,在一首作品中往往两极兼具而又突出其一,体现出艺术辩证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史记》人物合传是具有特殊功能的文体形式。合传中的人物往往是同中有异,从而自然形成对比。司马迁对此往往加以强化,以便借助于人物的差异,表明自己的倾向。此外,在人物合传中,司马迁还往往借助特殊作法,如选材上的"避重就轻"、明显的主次之分、对比映衬、"雷同"式写法等等,目的多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以便读者深究自己的写作意图,从而体味不便明言的隐微意思。  相似文献   
10.
戴震的《屈原赋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全芝 《江淮论坛》2001,(3):99-104
戴震以治经的方式研究《楚辞》 ,视屈赋为“经之亚”。他一方面偏重于名物、典章制度的考释 ,语言文字的训诂 ,追求“考释精校” ;另一方面将屈原儒士化 ,将其作品主旨归一于忠君爱国 ,时有曲解 ,并忽视屈赋的文学性及神话内容。因此 ,尽管戴震的研究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 ,但未能跨越朴学注经所及高度 ,在《楚辞》注释史上较林云铭、蒋骥等人反倒有所偏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