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基于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构建了要素替代弹性分解的理论框架模型,根据技术进步是否发生改变,将要素替代弹性分解为直接替代效应和诱致性技术创新效应,并利用1978—2013年中国工业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工业资本与劳动之间是呈互补关系;同时,在要素替代过程中,诱致性技术创新效应起到了主要作用。因此,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应该继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加速推进工业产业技术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偏向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核心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文献展开全面详细的评述十分必要.具体包括:技术进步偏向理论的解读,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收入不平等通过有效需求的规模效应、价格效应和结构效应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劳动力供给因素,对未来技术进步偏向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全球生产网络是现今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特征,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利用2000—2018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和世界银行数据,在测算各国全球生产网络节点中心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全球生产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球生产网络的节点中心度、资本强度和贸易强度均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主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资本化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高强度节点与低强度节点国家,处于中间层次的国家更能发挥FDI带来的增长效应;相较于轮轴国家,与其他国家连接较少的辐条国家更能发挥贸易带来的增长效应;另外,以轮轴国家为核心的子群,更具FDI增强效应。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经济体而言,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全球生产分工,提升自身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中心度,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和资本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应积极融入以轮轴国家为核心的子群,通过集聚效应发挥FDI的作用,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当规模报酬不变时,资本产出弹性等于资本收入份额,劳动产出弹性等于劳动收入份额,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采用1978—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9—2013年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大部分年份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上还是以中性技术进步模式为主;1997年前各地区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偏向型,而1997年后表现为资本偏向型;1997年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抑制作用。技术进步偏向直接影响到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提高劳动产出弹性、降低资本产出弹性有助于减缓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下滑,进而促进各地区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深入剖析澳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提出澳门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必须从其在国际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出发,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节点作用、加快建设"一个平台"和"三个中心"、助推横琴自贸片区建设以及发挥对珠海乃至珠三角西岸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CES生产函数,无论要素分配参数是否为常数,均可推导出经济增长来源于中性技术进步、偏向性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的贡献度之和;TFP增长率在数值上等于中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贡献度之和.基于此,本文利用我国1978-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资本-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当分配参数为常数时,我国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同时,偏向性技术进步是TFP增长减缓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分配参数不为常数时,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TFP增长上,尤其是偏向性技术进步.因此,在新常态下,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必须从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即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认清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文献阅读法梳理和评析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已有研究结果,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主要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和发散4种情况;研究的区域空间范围和研究的时间段不同;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收敛的因素超过20种。总结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收敛的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方法、界定研究范围、确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8-2013年的数据测算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偏向,并基于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就业增长分解为资本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性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三部分,分析表明:1979-1989年,我国技术进步的偏向不太明显,但在1990-2013年,我国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资本投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远大于技术进步偏向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度;因此,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是我国就业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应优先构建以促进就业增长为目标的宏观政策体系,大力发展与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相匹配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并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要素增强型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87—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制造业部门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1987—2013年整个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偏向资本的,并且其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基本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整个制造业就业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但与1987—1999年相比,2000—2013年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下降;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资本替代劳动特征,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替代较小,而工资上涨进一步诱导行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为保障就业稳定增长,应加强对前沿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降低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构建了湾区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利用熵值法、“分-总”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2006—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水平,并采用变异系数与空间面板模型检验收敛性。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内部发展不平衡,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整体上,湾区耦合协调度不高,内部各城市都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地区发展上,香港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而江门相对较低。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指数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即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非均衡性现象将长期存在;加入控制变量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生态环境水平却有抑制作用。因此,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应加速推进粤港澳三地市场一体化,有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协调湾区环境治理的联合治理机构,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高标准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