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做好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解决职工住房问题与我国经济稳定与发展有直接关系。而且国企职工作为城镇居民主体之一,解决其住房问题是居民生活稳定安康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公房出售以及分配货币化两个角度深入分析,探究国企住房制度改革在物业管理和补贴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明代"七子派"有一个很重要的诗学观念,即崇尚经典,主张诗文创作要向前人的经典作品学习,而学习的关键又在于模拟古文辞。究其原因,一是古文辞以它不可替代的创造性所体现出来的经典意义,可以成为学习的典范;二是从现代语言学理论角度看,一方面经典作品可以成为模拟作品的意义的起点,模拟作品在与经典文本产生互文本关系后进入由经典构成的知识网络,这样,模拟之作也就有了独特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七子派"是为自由的精神寻求家园,而他们认为其所追求与向往的这种情感性精神最早的寓所是古文辞。  相似文献   
3.
关于企业办公室工作的创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办公室是单位领导的参谋部和办事机构,更是为广大职工排忧解难的后勤基地。加强和提高单位办公室人员的道德修养、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创新单位办公室管理工作的主要途径。文章从单位行政管理的实际出发,着重阐发单位行政办公室的工作创新。并从全局宏观角度、提出了对整体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思路和方案,从而为建设高效有序的管理型行政办公室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由于诗歌创作发展的自身逻辑以及政治与经济上的原因,明人的诗歌创造能力下降了。以优秀作品为师法对象,集众典范作品之优创造出集大成的作品,是明人尤其是七子派的明确主张。但同时,作为批评家的七子派成员的"辨体意识"日益增强,创作上的集大成要求与批评家的辨体意识相遭遇时,矛盾就产生了。在对待杜诗的问题上,这一矛盾集中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上了很多年的整理复习课,对于怎样上这类型课,我通常用“以练带理”的方法,在练习中梳理知识,沟通拓展,而今天静下心来,真正想打造一节不一样的整理和复习课,吧“怎样上”再上升一个台阶,成为“怎样上好”,首先作为教师,我怎样整理本单元内容,我先问了自己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学从周秦到南北朝,是文学观念逐渐自觉的演进期;唐代到北宋,诗学以诗歌创作理论研究为主。自北宋始,宋人的诗歌创作出现了困境,有了向前代优秀创作学习的诉求,诗学显露出文本转向的端倪,这种文本转向的倾向在南宋得以加强。随着诗学的文本倾向逐步加强,宋人论诗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也逐渐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受到美国教育界的关注。美国的教师教育评估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和对教师教育毕业生的追踪评价。通过对美国教师教育评估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期引起我国对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视并对其提供借鉴,以引导教育界关注教师教育改革的效果并进行教师教育质量评估。  相似文献   
8.
关于经典的争论是一个热点话题,但无论如何,概念内涵的界定是谈论此话题的关键,本文试图对"经典"及与经典相关的"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意识"的概念进行考察、界定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像中国一样,对诗或曰文学赋予了如此之多的责任,让文学(诗)承担如此沉重的化育民众心灵、提升民众精神世界的功能,是谓"诗教"。在西方国家及许多其他民族中,这个任务主要都是由宗教承担的。在中国,为什么会以"诗教"来替代宗教呢?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伦理社会早熟,本土宗教没有充分发育的条件,外来宗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已经丧失了大部分其本来的精神力量;孔子在匡复周礼无望的情况下,确立了"诗教观",汉代世俗王权接受了孔子的"诗教观",事实也证明了"诗教"的有效性;"诗教"之所以可以替代宗教,是因为诗与宗教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如思维方式和客观作用方面;"诗教"与宗教一样,都有一种隐性权力存在,这种权力保证了其"教"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明初诗学有着浓厚的复古意识,论诗论文尊崇前代优秀创作,创作上主张宗古。明初诗学有着如此浓厚复古意识的原因在于明初奉行的文化经典主义、台阁文风鸣盛、鸣治的价值需求以及各文学流派复古的传统与现实诉求,它们共同作用,给明初诗学打上了浓厚的复古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