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NP”的“对”的隐现陈信春1.1“对”这个介词在语言运用中是很活跃的,可以自由地同名词性词语(也可以同某些动词性词语)组合成介司结构充当句法成分。介词“对”多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有时也表示对待.同“对于”相当。“对于”主要用来表示对待,凡用“对...  相似文献   
2.
单句复句的划分叫人挠头的问题之一,就是联合词组作谓语的单句和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略的并列关系复句之间的界限。语法学界过去虽曾有过讨论,但由于各家所持的标准不一,且所提出的标准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加上对语言实际的调查研究也不够深入,多是围绕少数例证转,因而问题始终未能很好解决。我们检讨了过去的局限,从大量  相似文献   
3.
1、1 在定语易位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定语可以后移,但各个人涉及的范围又很不相同,有的面很宽,有的则限制的比较严。另一种意见,根本不同意定语可以后移的观点。这个争议,大多要牵扯到和复句的划界问题。我们这里讨论这个问题,也正是着眼于单句复句的划分。和单复句划界问题不相干的现象不涉及。 1、2 主张定语可以后移的语法学者,不管涉及的面是宽还是窄,而在基本点上似乎是大体一致的。比方说后移的定语都能“还原”,即能放回它所修饰的名词中心语的前头。那么,为什么后移呢?据说是为了强调定语,或者为了结构的简洁。例如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说:“国语中的形容附加语,常是附在实体词的前面;但因修辞  相似文献   
4.
一般汉语语法书都要讲到双宾语。然而什么是双宾语,各家著作说法不一,所涉范围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的把本不是双宾语的句子也看做双宾语句。这对学习者很不便,容易造成思想混乱。本文想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意见。下面把各家所举双宾语有代表性的例句分为五组,逐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复句的问题比较复杂,“课本”上讲的也比较概括,为了帮助教师同志更好地理解教材,便于进行教学,这里对它作一点说明补充。说明补充的,如果跟原教材精神不一致,请以原教材为准,并诚恳地希望给以指正。  相似文献   
6.
1、1介词“从”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同表处所或时间意义的名词性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充当句法结构成分。“从+NP”作为一种语言结构,是一个结构整体,不存在“从”的隐现问题。但是,这种结构运用于语句,就有个隐现的问题了。和“从”同义的介例还有“自”“由”“打”等,这里只讨论“从+NP”“的“从”的隐现。  相似文献   
7.
“把+NP”的“把”的隐现陈信春一介词“把”(包括“将”)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相组合。“把+NP”作为一种语言单位不存在“把”的隐现问题。但进入语句以后,则有一个“把”的隐现问题。在一些场合,介词“把”必现,在另一些场合,“把”则可以隐现自由。不管是必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想讨论一下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的“补语”同宾语并见于动词之后的结构关系。例如“牛郎听完织女的话。” (《牛郎织女)》“孔已乙便涨红了脸。” (《孔乙己》)“眼里布满了红丝。” (《孟姜女》)等。这类句子加“·”部分的结构关系,多数语法著作都一概处理成“动——补——宾”。虽然有人看到了其中复杂的情况,然而其结论仍旧一概是“动——补——宾”。我们感到这样处理似乎有点简单化。据我们观察,在这类句子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的所谓“补语”,其功能并不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说,结构关系不能一概分析成“动—一补——宾”而应作不同的处理。我们认为,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较为合适。 1.真正的“动——补——宾”结构,应该是这样一种结构:动词支配宾语,补语只  相似文献   
9.
“以+Np”的句法功能是作状语和补语。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了“以”的隐现问题:一、无“以”不成话,“以”必须出现;二、有无“以”,结构语意不同,“以”不是可有可无;三、有无“以”,结构语意都一样,“以”可以隐现自由。不管属于哪种情形,都同一定条件相联系,从中找到了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有一类动词,如“看见”、“发现”、“听见”、知道”、“相信”、“证明”、“记得”等,既能带名词性宾语,又能同主谓词组相结合。这样,遇到下边一类句子,就有一个怎么划界的问题。例如: (1)我[先后看了些自由市场,]发现自由市场有些粮食的价格,竟然稍低于国家收购超产粮的牌价。(《新华文摘》,1981年第6期第112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