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在圣城辉煌历史的重压下,以色列作家在复国的欣喜被战争和恐惧耗尽后,强烈地投射出一种不堪文化重负的群体痛苦呻吟和个体灾难意识。这致使圣殿/圣城/圣地被毁的历史传说和残留于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圣殿遭遇现实的尴尬,并由此带来人们生存的幻灭感。曾经获得救赎的精神支柱转变为阻碍走进未来的精神牢笼,纠结不清的耶路撒冷城在当代希伯来文学的书写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分裂与困惑。耶路撒冷到底是天堂还是引发灾难的地狱?是重新回归后的犹太人思慕千年的心灵自由乡还是精神集中营?文学重拾那份历史记忆是再触伤痛还是寻找解脱?本文试着对这些矛盾与悖论在文学表现中的不可解性作出可能的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德语犹太文学,从卡夫卡到耶利内克这一创作群体,在远古的犹太文化传统里找到了原型支撑,又在现代精神方面承继和拓展着表现主义之后的超前性,自然地展示了文学价值观念形态上的多元分化和两种文化本质上的深度融合。现代与传统相生、遮蔽与彰显同构、反叛与回归并置、超越与固守共存,成为一体化时代异质文化交流互渗、相反相成的文化样本。从整体上显示了代表德语犹太文学普遍性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对在多元化时代的来临加速形成的流散文学大语境下处于边缘状态的作家及其创作主题越来越鲜明的持续关注,使近期的诺贝尔文学体现了当今多元化视野中的世界文学的基本特征:在对时代精神的全面地深层次表现中,有着对新的生存观和新文学观的大体一致的流散价值取向,以及由流散而必然产生的混杂与边缘特征.流散性是随着一波又一波全球性的移民潮而形成的特点;混杂性是多种文化相互交流、冲突、渗透、交融的产物;边缘性则是文化消费主义对文学原有价值的消解.  相似文献   
4.
面对现代人丧失自我之后,如何去把握和建构自我,昆德拉在“遗忘三部曲”中提出了新的见解。《慢》中提出快与遗忘易使人失去自我,只有在慢与记忆中才能回视存在。《身份》表明现代人变换身份的生存方式只能导致自我的遗失,建构自我身份还需还原自我本真的存在。《无知》将流亡者想重回故土去确证自我的梦彻底打碎。“遗忘三部曲”似要表明人随时随地都在追寻自我的建构,但无论何时何地人都无法建构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伦理的生命力来自于对时代精神的表达。在爱欲物化已司空见惯的社会里,传统伦理失却了存在的现实依据,一种新的交往情境、新的生活内容及其存在方式正在生成,因而更合宜的规范探寻就成为必要。性产业与性文学的繁荣使得对性道德规范的反思变成必然。受传统道德规范影响,性文学被认为伤风败俗,长期不被接受,而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经历了两次法律审判高峰。而性文学出版者在六十年代的胜诉,使性文学获得了道德认同的基础。随着性文学发展为西方文化中性规范的一部分,它在潜移默化中对传统的伦理观念进行了有效地矫正和虚拟化实践。西方一批优秀作家的性文学作品实际上启迪着人类走出性迷失的困惑,它们的道德认同之路即是完成自身文学使命、走向文学正典之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