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识解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认知识解阶段,以Langacker为代表;2000年以后的的动态识解阶段,以Croft&Cruse为代表。不论是Langacker的认知识解还是Croft&Cruse的动态识解,都重视对外界观察的详略程度、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其他表达式的意义结构、描述事物的认知参照点、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确定等内容。这对于翻译中默认值的识解研究很有启发。根据Croft&Cruse的语境约束和默认识解理论,可以对古典小说进行默认值分类研究,并对其英译策略和英译原则作出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摄入性改写视域下的翻译策略研究凸显过程性、生成性、层次性,并且从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项事实出发,分析并论证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各项事实和方案。这一翻译策略研究的理论思维对当代美术论稿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据此,当代美术论稿的翻译可考虑美术论稿的后现代语言特质和艺术工具论的新视角,本文从研究层次、方法论层次和实践层次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关系在近代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为国内民族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二为民族平等观念形成。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刺激下 ,“中华民族”这一共同意识终于觉醒并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翻译研究的重点逐渐向译者的认知过程上转移.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七空间翻译模式,试图探讨该空问模式是否应用于《聊斋志异》以及其它文学翻译的研究,以期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由于翻译策略的变化反映着翻译理论研究范式的发展和变化,翻译策略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特殊翻译形态的自译本身具有生成性、过程性和内部回应性的特点,可以为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一个内视角,增强了对翻译策略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金锁记》呈现多维的叙事学特点,即中国抒情主义叙事传统,西方现实主义叙事传统和中国现代小说话语的参照系统。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性与西方写实主义的真实性及中国现代文学的时代主题性对文本叙事的渗入构成了小说的叙事力量。  相似文献   
7.
萨满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从中国古代的神话小说特别是志怪小说到当代人间天上的言情小说都可以寻见其踪影.清朝袁枚的《子不语》是性灵萨满主义的代表作品.澳大利亚译者在英译《子不语》的过程中也充分显化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题显化、叙事显化和概念显化.就显化原因来看,译者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厚背景使其能更深入地领会袁枚小说中所奉行的非儒学路线,这是译者能够很好地从主题上显化《子不语》所展现的性灵萨满主义的原因,而读者阅读群的不同也是促使译者在翻译中进行叙事显化和概念显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早期的翻译技术研究强调的是技术资料翻译研究,而今天的翻译技术研究涵盖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库翻译研究以及翻译工具等多个领域.翻译技术应用于翻译具有三方面优势:规范了翻译流程,体现出分层次的翻译,并将翻译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在一起.目前翻译技术工具与翻译教学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翻译技术对于保持翻译术语、翻译文体、翻译风格的一致性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翻译技术对翻译教学的文本类型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机器可读的文本形式.  相似文献   
9.
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的《2015年世界人文学科报告》是对全球范围内人文学科的情况进行评价的初次尝试。作者的理论思路为:基于最基础的人文学科的概念、范畴以及性质和作用研究,以人文学科的"内位"研究和"外位"研究作为分析重点,以比较人文学科传统和现代的发展作为研究框架,兼顾跨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且将影响人文学科发展的社会因素和资金支持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再将人文学科的基础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该书的理论前瞻性特色非常突出,主要包括:描述比较视角下的学科主题定位,突出数字化人文学科的发展前景,探索人文学科的转化渠道。  相似文献   
10.
转换性形象涉及文学史、文学评论及翻译文学中有关民族的、国家的“他形象”和“自我形象”,在动态的历史语境中加以理解,不采纳本质主义观点,也拒绝任何关于国家刻板印象的他者假定,真实描述“他形象”与“自我形象”.该研究注意形象识别,并将转换性形象与文学翻译放在一个体系内加以考察,既研究文学翻译的行为方式与翻译策略对转换性形象的建构意义,也研究转换性形象对文学翻译结构与形态的潜在作用.该研究突出三个层面:主客体关系,形象转化方式,跨语言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