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事裁判是通过对具有伦理属性的法律规则的适用,来引导对人们的行为,以达到实现伦理生活之目的。从几个与公共道德生活密切相关的司法个案来看,我国民事裁判中存在着违背法律逻辑的道德实用主义倾向和以法律人的意识误读社会生活伦理等问题。在民事裁判中,法官应该从法律与伦理关系的视角,更为深刻地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及其限度,从而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裁判。  相似文献   
2.
相当多的学生对学习英语很为难,一是不感兴趣,再着是方法不当,导致了部分学生在高考中英语成绩严重拖后腿,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学生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以阅读促进他们的整体能力,以达到提高高考成绩的目的。其实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听、说、写可以帮助阅读能力的培养,而相应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会使其他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使英语的学习不再那么痛苦,使学生能够园自己的梦。  相似文献   
3.
何一峰  陈秀萍 《浙江学刊》2005,42(5):184-188
本文以生态环境良好闻名于世的澳大利亚为个案,探索生态环境恶化之因及其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剖析研究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摆脱人类生态危机的要素-生态文明素质.提出对我国生态文明素质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流动的人权: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流动人口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秀萍 《西北人口》2009,30(5):11-17
改革开放以来,法律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流动人口的管理提供了制度基础。然而作为法治核心内容之一的人权.特别是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流动人口的人权并没有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基于建设和谐社会这一背景。笔者认为流动人口的人权现状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的人权保障应该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法律不应该仅仅是管理流动人口,而更应该在保障流动人口的人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高等职业院校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切实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扎实做好专业教学对实际需求的针对性,不断提升学生解决数控机床操作、编程能力,尤其应当加强宏程序编制与CAD/CAM技术的应用能力,校企合作能够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需求,强化数控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本文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的宏程序编制过程,研究拓展数控机床的加工范围,从而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解决生产加工的实际工艺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现代伦理精神是互相促进的 ,然而法治理想的内在精神与当代中国伦理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现代伦理精神的建构必须以传统与现代的契合为起点 ,以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民主政治的高度完善、科学理性精神的培育为条件。为此 ,在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同时又要强化法治理念、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7.
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法律问题。由于环境污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环境污染侵权纠纷中,按照传统的因果关系证明规则,受害者很难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这使得环境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在环境污染侵权因果关系的证明中,采用盖然性证明标准、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及因果关系推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Word中常用插AutoCAD图形的问题,提出多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技术,确保了AutoCAD形能够在word文档中以最佳方式显示,这能够对学校教育工作与学生的未来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  相似文献   
9.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贯穿嵇康伦理思想的总纲。在这个总纲下 ,他就道德起源、道德原则、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等诸多伦理学问题 ,发表了新颖而深刻的见解 ,对伪善的“名教”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 ,并以生命为代价 ,践行了自己高洁的人生理想。嵇康的伦理思想的形成有其客观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个体内在因素。嵇康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伦理道德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无讼"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诉讼的一种观念和看法,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法律价值取向,它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所追求的一种理想--没有纷争的大同世界.它与西方现代法治精神虽泾渭分明,但也一样是特定自然社会条件的产物.它们同样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负面的和正面的,鉴此,寻求二者契合,正视其积极、消极影响,方能理性进行现代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