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1906至1937年间的中原地区,铁路兴起并迅速形成了交通运输网络。随着铁路运输网络的建成,中原地区铁路沿线及附近地区的区位优势得以彰显,某些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的品种改良或新种引进首先在这些地区试种并推广。铁路运输以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加快了中原地区与通商口岸间经贸交流的进程,也推动了该地区农经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中原地区农业作物的种植结构、生产方式、贸易形式等也由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传统生产方式和自然经济等因素依然存在,使得近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所面临的发展问题过于复杂,绝非仅靠运输条件的改善便可彻底解决;铁路所能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及最终结果,还要依赖此经济区内其他相关领域的有力支持与积极配合方可实现。  相似文献   
2.
1906~1937年间,铁路在华北地区兴起并渐成交通网络体系的进程中,以其独具的全天候、大规模、跨区域、安全快捷等优势,很快成为华北内陆与沿海社会各通商口岸间的纽带和桥梁,华北内陆因此成为沿海经济区的重要腹地之一。受此影响,华北内陆的传统经济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尤其是铁路沿线地区农村的种植模式、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此可见,近代铁路在华北内陆农村经济的分化与重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义平 《中州学刊》2014,(4):148-153
近代铁路未修建以前,华北内陆地区的商品流通主要是以驿路为主,辅之内河航运。作为一种相对封闭的内陆型经济结构,其对外贸易局限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以近代铁路为骨架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初步形成后,华北内陆地区铁路沿线的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日趋频繁,工矿企业逐渐增多,商品流通方式和流通渠道的巨大变化使当地各类商品开始大规模销售到外地市场。与此同时,华北内陆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也朝着比较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期,山西乡村政权组织的建置十分混乱,经济发展能力也日渐枯竭,因此阎锡山执政之初,即在山西乡村进行新"村制"的探索。这场以实行编村、整理村范、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村政建设运动,可分为"国家提倡"和"村民自办"两个发展阶段。通过实行新"村制",阎锡山正式将国家行政权力网络延伸、渗透到基层政权的权力系统,客观上强化了乡村社会的行政组织,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在实现了国家对山西乡村社会资源有效控制的同时,也使社会秩序逐渐从混乱走向有序。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以铁路为中心的新式交通体系在华北初成的过程中,铁路以其独具的全天候、大规模、长距离、低费用等优势,不仅使豫北的区位优势得以彰显,同时也使该地区的城镇体系发生显著变动。作为新兴矿业型城镇,焦作在豫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极具典型。故而,以道清铁路与豫北城镇化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试对铁路在豫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地位进行考察,揭示近代铁路与豫北地区城镇化进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及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外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均处于剧烈变化阶段,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面临着严峻挑战。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功能为切入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进行考察,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社会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着手厘清其创新路径,并及时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不仅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也是其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华北地区的侵华日军为达到长期霸占中国沦陷领土目的,除依靠各伪政权对"沦陷区"民众实行殖民统治外,还妄图从思想上进行欺骗和麻痹。因此,由日军幕后操纵的各种伪政治性组织遂应运而生。日伪新民会,即是其中仅次于伪政权的一个政治性组织,凡存在日伪政权的地区大都伴有同级伪新民会。不同时期,侵华日军因战局变化曾几次对伪新民会组织机构、人事制度等进行调整。通过对伪河南新民会的考察,我们不仅能勾勒出日军在华北地区势力消涨的轨迹,同时也可以揭示日本侵华策略演变的大致路径。  相似文献   
8.
经过1924年改组,国民党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党务组织系统。1928年"二次北伐"完成统一后,国民党开始独掌中央政权,"党国"体制在全国建立。由此,"党政双轨"体制得以正式推行。按国家的制度设计,地方党政间是一种地位平等、相互合作的平等关系。但在山东地方军阀势力严重、党内派系斗争不断的情况下,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的实际生存状态极其艰辛,明显呈现出与制度设计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通过对国民党山东党组织及人事演变的考察,试揭示民国时期政党政治在地方政治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