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秦末到汉初的数十年间 ,是封建社会初期剧烈变化的时期 ,政治上由大乱趋向大治 ,经济由凋敝转向繁荣。历代史学家对汉初社会变化的原因及过程曾进行广泛的探讨 ,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本文试图从士人群体的功能和作用入手 ,对士人与社会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一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诸侯各自为政 ,战乱不已 ,礼崩乐坏 ,社会进入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时期 ,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各阶级、阶层之间开始了新的变革和组合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士从贵族中游离出来 ,逐步变成以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的群体。士人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3.
傅斯年一生的思想学术涉及许多领域,本文着重对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有关高等教育思想观点进行初步探讨,敬请师长批评.  相似文献   
4.
过去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一般只注重于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及其变化。就探讨农民战争的本质属性来说,这种研究无疑是必须和重要的。但如果仅局限于这种研究,还不能认识农民战争的全貌,应该扩大研究范围。例如在特定时期,士是农民起义的同盟者和深层结构的代表,他们参  相似文献   
5.
1946年1月,傅斯年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见了旧政治协商会议。在会议上,他积极议政,勇于建言,分别就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等提出了中肯意见,同时对国家体制、宪法修订、社会改革等问题发表了政见,这些政见虽然没有机会实施,但反映了傅斯年的当时的政治观念与思想倾向,其中一些理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后世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林两宗师终生情谊深──傅斯年与陈寅恪关系述论马亮宽傅斯年与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学术界有影响的两位大师,他们两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建立了深厚友谊,终生情笃谊深,为后代学人树立了相互交往的典范。一、柏林同学共甘苦傅斯年与陈寅恪都出生于世代书香世家,接受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史上,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风起云涌,大浪淘沙的时代。这个时代孕育了许多具有特殊风格的知识分子,傅斯年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傅斯年一生功过兼有,个性充满着矛盾。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文试图对他的主要社会活动做粗略地论述,希望学术界给予批评。  相似文献   
8.
同盟会建立后,许多革命党人潜入北方,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首都革命”而积极活动,1911年10月,清王朝在永平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史称“永平秋操”,打入新军的革命党人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秘密商定,借用秋操机会发动武装革命,一举消灭清禁卫军,攻占北京。可是在秋操的前一天夜里,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惊惶失措停止了秋操。派荫昌率参加秋操的部分军队南下镇压武昌起义,张绍曾拥军抗命,拒绝南下镇压起义,发动以逼迫清王朝实行立宪为旗号的兵谏,此次兵谏是有预谋,有组织,有明确目标的革命行动,在兵谏期间与京津地区的立宪派有联系,本文对兵谏过程及其与立宪派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9.
早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提出了以攻占北京为上策的"中央革命"战略思想,革命党人前往京津地区积极活动,建立革命组织、运动新军,1911年10月,第二十镇新军统制张绍曾利用清政府举行"永平秋操"之机在滦州发动兵谏。失败后,中下层官兵又在滦州发动武装起义,滦州兵谏和起义合称滦州革命。滦州革命与武昌起义相呼应,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马亮宽  程方 《中外书摘》2009,(10):65-68
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北大教授、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傅斯年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积极参与政治,其中投入精力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是讨伐孔祥熙。为轰击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以权谋私的贪腐行为,他曾十几次上书蒋介石,二十多次在国民参政会提案和质询,同时利用各种方式揭露和抨击孔氏以权谋私、任人唯亲、祸国殃民的劣迹,终于将其轰下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