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与道德     
我国经过十年改革开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大好形势下面,社会道德风尚中出现的大量消极、腐败现象也令人困惑、担忧。前段时间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社会的进步必然带来道德的退步,它是以道德的退步为代价的,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社会进步与道德退步存在二律背反的关系。对此,下面谈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人公开宣扬并信奉“人性自私”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为别人活着的人是没有的,利已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观点同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人性自私论,就曾经作过批判。当前,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阐明这一问题,对于我国的四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活动,不仅使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跃上了新台阶,也使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如何促进职业道德的变化及其相关规律,对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恩格斯早就精辟地阐述过:“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4页)。依此而论,任何一种道德,包括职业道德,都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相联系,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原始社会的后期,简单的商品交换出现时,就产生了某些职业性的道德。职业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评价道德进步与否的社会标准与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道德标准应加以区别,虽然两者都是针对道德问题,但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不同。在社会发展与道德关系上的“二律反论”和两者完全“统一论”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总体上讲是一致的,只有把道德放在社会整体当中,从道德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关系中,才能确定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道德的进步与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相似文献   
6.
电视与电影一样是一种视觉艺术,以活生生的形象见长,不仅电视文艺要遵循形象思维规律,而且电视新闻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媒介优势。用形象的事实来传播信息、表达思想。要在短时间内给观众以深刻印象和心灵震撼,必须借助个性化和典型化手法(排除虚构和想象)。1、运用新闻故事引人入胜。新闻故事可长可短,有情节、细节,包容性强,信息量大,耐人寻味。尤其是在主题性报道或深度报道中,它在。用事实说话”方面可以大显身手。电视新闻能将故事的现场、环境、人物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最大限度地拉近媒介与观众的距离,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说,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的报  相似文献   
7.
(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就是说,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改革生产关系,而且也要改革上层建筑。为何改革经济体制还要包括改革上层建筑?我认为这必须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方面来认识。对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早就有过明确的阐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新选集》第二卷第82页)在这里,马克思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划分出三个基本领域,并抽象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范畴,揭示出社会发展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次上说明了社会结构中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马克思的论述无疑是我们坚持唯物史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当代理论和现实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不否认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的直接联系,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也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同样是一条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将其纳入社会基本矛盾规律体系,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9.
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于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对重新确认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放生产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认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类社会。因而划分不同社会形态应该以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人性、人的本质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有过各种不同的论述。如何正确理解这些论述,已成为当前对人的本质问题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从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对人的本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