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坚持和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文/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农村司副司长黄守宏粮食省长负责制对于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应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总的来看,新农村建设启动快、举措多、声势大,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但是,部分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一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二是偏重“治窝”、偏重形象。三是要求过高、预期过高。四是模式趋同、做法雷同。我们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应予以充分肯定,对地方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应给予支持和保护,对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务必高度重视,对农民的所盼所怕也要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3.
(四 )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区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是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地区。“八五”以来 ,农业继续得到发展 ,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产业集中。在农业中 ,畜牧业、种植业份额下降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渔业的份额上升 ,林业的份额略有下降 ,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看 ,农业总产值在全国的比重下降 ,其中畜牧业、种植业下降 ,林业和渔业在全国比重稳步上升。从产业看 ,东南沿海种植业、畜牧业的优势在减弱 ,林业和渔业的优势在增强。从产品看 ,原来专门化系数已低于全国平均水…  相似文献   
4.
关于当前林业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中央关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战略决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当前需要注意解决一些重要问题。解决粮食不足问题是保证25度以上耕地还林的关键,应努力提高25度以下耕地的单产,保证大部分农民粮食基本自给;对少数粮食无法自给的农民采取多项措施予以扶持。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种植果树等经济林,加快山区资源开发,发展多种经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革造林方式,组建若干个造林企业集团,承担国家重点造林工程建设任务。减少薪柴消耗对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大在林区推广使用煤、电和其它各种替代能源的力度,加快建设薪炭林。对天然林区停伐后地方的财政困难,国家和省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应采取严厉措施控制天然林区人口膨胀问题。保证我国的木材供应,应采取增加自给与进口结合的办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速生商品人工林的建设,鼓励森工企业和其它生产加工企业到国外建立生产基地。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报帐制”,强化对林业等生态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提高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5.
“八五”以来 ,随着改革的深化 ,市场价格机制代替计划体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农业区域分工和布局有了较大变化 ,“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开始被打破 ,各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日益显现出来 ,地区专业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农业生产重心开始向资源优势地区转移 ,农产品生产逐步向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适宜的地区集中。在这一演变过程中 ,各区域支柱产业和产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地区原有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优势逐渐弱化 ,在全国的地位下降 ,失去了其主导作用 ;一些地区某些产业和产品的优…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我国区域之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作为粮食消费者,劳动力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对我国区域之间粮食供求格局和全国粮食综合平衡,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千方百计扩大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对于缓解国内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增强出口企业的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弱,难以与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相抗衡。加快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打造农产品出口的“航空母舰’已成为当务之急。这除需要出口企业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为此,有关农业企业家和专家提出如下10项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