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刘大年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回望他的一生学术历程,关注现实、服务政治是其史学研究的主要动力,以史论政、援政入史构成刘大年史学著述最突出特色。刘大年的史学研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比他早或比他晚的,大概都没有像他那样把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那么明朗、那么紧密地联在一起的。刘大年史学堪称成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王学典  黄广友 《文史哲》2011,(5):144-156
华岗既是中共开国一代的职业革命家,又是集著名史学家、美学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先驱。华岗与同时代的其他马克思主义学者们一道,共同缔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范式。"社会发展史"、"反映论"、"规律"是这一范式的三大基本概念。华岗的贡献在于他为锻造和诠释这三大概念付出了独特而又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革命"与"历史"——刘大年史学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革命"与"历史"的视角考察,刘大年的史学观念的形成与民主革命和建国后以阶级斗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环境直接关联;"文革"后刘大年所坚守的革命史学观念突出反映了他的学术定位和风格;以革命史学观念为核心理念的"革命史范式"受到"现代化范式"的挑战,但仍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已成为坚持这种史学观念论者们要解决的紧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黄广友 《东岳论丛》2019,40(7):75-85
史学交流是历史研究活动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对话,是促进史学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时代的史学交流不仅与史学研究本身的发展状况有关,而且与当时的外部政治条件密切相联。20世纪后半期中外史学交流深受这一时期国内意识形态变化和东西方"冷战"关系起伏的影响,经历了从困顿到突破,从意在实现意识形态目的到重返学术本位的曲折演变,其交流的内容和路径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为信息社会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同样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拓展教育领域,使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形式活泼多样,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辉煌成就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从确保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出发向全党发出的郑重告诫,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政治清醒;“三个务必”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具有的精神品格和必须坚持的行动策略等重大问题,对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党性纯洁、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做到“三个务必”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增强忧患意识、深化自我革命、增强历史主动,这样才能真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政治保证并化成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7.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题的转型,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范式的重新崛起。现代化范式向传统革命史范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回应挑战,捍卫革命史范式,成为坚守这一研究范式的学者在进入新时期以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晚年刘大年是革命史范式学派推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民族独立与近代化、革命与改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构成这一学派在这一时期思想认识的内核,成为守护这一范式的思想重镇和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8.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史学。辛亥革命史研究与社会变迁共振。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因政治主题演变、社会思潮交替和时代话语环境转换,大体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和整个90年代三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人们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和评价各有不同,从而勾画出一幅生态各异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学术变迁的画卷。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论中,人类在脱离野蛮时代后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由于时间条件和地理条件不同,人类创造了多样的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文明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区别于前现代的文明形态,其发展的内在限度决定了它必将被社会主义文明所取代。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论所揭示的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对过去人类文明成果的扬弃,更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崭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因其独特的生成条件,其发展路向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彰显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