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朱熹,南宋时期人,他是缝孔子之后,在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所建立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较之先秦以来的各种唯心主义学说,都更为严密、精致和完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正统思想,在历史上曾起过极为反动的作用。列宁说过,哲学史是研究人类认识的历史,而唯心主义则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我们如果把朱熹哲学放在人类认识中来考察,把它作为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花来看待,就会发现在它中间也包含有不少合理的成分,而辩证法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我们研究朱熹哲学时所不应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朱熹的矛盾观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理论界的同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哲学史界一直认为,孔子从知识来源的角度承认“生而知之”并把人分为几等。承认有的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因此其认识论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本文通过对《论语》及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上述看法是一种误解。因为孔子不是就知识的来源问题谈论“生而知之”并把人分为几等的,而主要是从人的智力、认识能力的差异所导致的求知状况的差异的角度,把人分为生知、学知等等。  相似文献   
3.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活动价值取向指导下所进行的活动,因此,明确人的活动价值取向的哲学规定性,分析人的活动价值取向形成的必要性、过程性,考察人的活动价值取向的一系列辩证特性,有助于深刻认识人的活动的本质和促进人的活动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探讨人的活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时,首先就要涉及到何为人的本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人的本质呢?近十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在这一问题上却是众说纷坛,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归纳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看法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观点主要是: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只有把人放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才能把人与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才能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的回答;2,由于人的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并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而人…  相似文献   
5.
人的活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但我国哲学界对这一问题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什么是人的活动”也缺乏明确的哲学规定。我国现有的哲学教科书,均没有专门论述人的活动;我国现有的哲学词典,包括《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均没有列入“人的活动”的条目,更谈不上给人的活动下定义了。因此,我们在研究人的活动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给人的活动下定义,明确其哲学规定性,这是系统深入研究人的活动的必要前提。保加利亚著名学者克韦特诺依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强调:“对人的活动进行理论分析,首先要在使用‘活动’这个术语时,…  相似文献   
6.
人从其作为人存在的那天起,就与外部世界处于一种现实的矛盾关系之中。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到外部世界与人的统一,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从而构成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人正是在人与外部世界的这一现实矛盾运动中存在和发展的,同时也正是通过人与外部世界的这一现实矛盾运动,确证和表现着人的特有本质。因此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运动史。 本文试从人的需要到人的活动再到活动的合目的性这一角度,对人为什么必须与外部世界对立,人怎样解决这种对立以实现外部世界与人的统一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必然,也是我国经济模式的历史选择,它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因而有其巨大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即正效应。但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即负效应。虽然正效应是市场经济作用的基本的、主要的方面,但负效应也不能忽视。市场经济作用的两重性,必然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8.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有关知行关系问题的论述占有相当大的份量。他的这一学说曾在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如何分析和评价“知行合一”说,的确是我国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王守仁的哲学思想,从总体上看,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无须疑问,但能不能由此而全盘否定“知行合一”说呢?我认为是不能的。在哲学史研究中,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都是错误的。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中,到底哪些是其精华,哪些是其糟粕,它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探讨的。我想就此谈点粗略的见解。一知行关系问题,是我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所要解决的乃是人们的认识、知识和人们的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自春秋时期的伪《尚书·说命》第一次把知行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命题之后,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到了宋明时期,知行关系问题成为哲学战线上激烈争论的中心问题之一,相继形成了一些较为系统的学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宋时期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明代王守仁  相似文献   
9.
10.
人的活动是人存在发展的根本方式,而人总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去从事活动的,美的尺度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也必然要坚持的基本尺度,它体现着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物之间的情感交融关系,呈现出一系列的二重特性,在人的活动尺度体系和人的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