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超验里的经验──论《故事新编》的象征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是位深具现代意识的作家。已故的唐先生就曾敏锐地指出过他对尼采的“酷爱”和小说创作中的非理性因素,这标志着他与“二十世纪新思潮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联系。“①这新思潮中,包括西方现代主义的主要派别,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象派等等,而对鲁迅影响较大的则是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美国学者哈市就认为,“鲁迅抛开欧洲的现实主义派和自然主义派及日本的自然主义派”,“因为他根本就对现实主义技巧不感兴趣”,“他喜欢与象征主义有瓜葛”的一些作家②;荷兰的佛克马则指出鲁迅译介的作品中,“用于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相似文献   
2.
这首作于一九○○年秋的、独具特色的诗(《鲁迅全集》第七卷,714页),一向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有关鲁迅诗歌的注释和研究中,要么略去它,要么就给予它“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思想感情”,“说明具有高尚情操的莲蓬人却不断受到秋风的侵袭,受到权贵的奚落和世俗的冷遇”但“没有畏缩”、“没有妥协”之类的断语。这类断语之所以产生,我认为受《爱莲说》的影响很大。两者也确实在题材上一样(写莲),作者对莲的态度一样(歌颂),手法也一样(都是象  相似文献   
3.
谨将此文献给一切为谣言所伤害的灵魂;对已死于谣言者表示追悼和纪念;对尚存者则寄予同情与厚望焉。  相似文献   
4.
人生中不能没有爱情,正如黑格尔所言,“爱情构成生命的一个环节,没有这个环节的生命是残缺的。”不仅如此,爱情还能更新生命,如英哲罗素所说的,“爱情使我们整个的生命更新,正如大旱之后的甘露对于植物一样。”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题目这本来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因为题目本身并不难理解,而且即使对题意了解不深、不确,似乎也并不怎样影响对诗本身的理解。但不知怎么一来,这竟成了问题,而且看法之多,也确实到了不一而足的地步;姑举其荦荦大者,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题作《自嘲》,只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 (二)名为自嘲,实则是对敌人的嘲讽; (三)自嘲,就是自我戏嘲。戏嘲自己,也即戏嘲敌人对自己的迫害; (四)自嘲,含有自嘲与嘲敌两方面的意思,以自我戏嘲为主,嘲敌在全诗中居于  相似文献   
6.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说:“在我看来,鲁迅的气质毋宁说是位诗人。”从“气质”上对鲁迅作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实在是最有眼光,也实在是最有见地的。正是这个“气质”使得鲁迅的诗人的精神渗透了他的全部作品:鲁迅的诗作和散文诗集《野草》自不必说,他的叙事散文和小说也无不蓬勃着诗情。也许正是这种诗人的气质使然吧,郭沫若才敏锐地指出: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而“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现在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是“愈到现代愈复杂”。因此,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干脆说:“艺术不能下定义,艺术的本质是弄不清楚的,思考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但当代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发展趋势还是一再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为了给这个棘手的问题“提供一个解释”(郭沫若语),我想,听听鲁迅的意见,探讨一下鲁迅文学本质观的发展史,一定是有意义的。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和他的好友许毒裳就经常研讨下列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8.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野草·题辞》的开头。这“充实”而又“空虚”的境界,不仅是鲁迅当年写作《野草》时心境的形象写照,也是整部《野草》诗集的一个非常确切的注释。这注释的扑朔迷离和笼罩在《野草》上空的一层云雾所构成的画面极其和谐。于是《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的一种。当代著名的研究鲁迅的专家李何林同志也认为解释这些诗篇并不容易;“凭这一点”,澳大利亚的学者梅贝尔·李写道,“他就应当受到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