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论市场转型与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是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这为不同类型的社会精英的兴起提供了新的历史舞台。那么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到底表现出何种特征呢?通过对精英的"循环"与"再生产"的争论的梳理,人们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表现出既包含有"循环"又包含有"再生产"的复杂特征,而这种复杂性正是由中国社会制度变革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家庭背景与学业成就——义务教育中的阶层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这一制度设置的目标之一.从制度设置层面来看,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及其经费主要由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负担,降低了不同阶层学龄儿童和少年在入学机会和入学意愿上的差异.在假定入学机会均等的前提下,经验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阶层差异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当中.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家庭文化资本有着非常强的代际继承性,它会直接影响子代学业成就的获得,而家庭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则通过影响子代对教育资源的选择而影响子代的学业成就.义务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阶层差异提醒我们对这一制度设置,及其在实施过程中遭到的现实干预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5.
对地区性的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东部发达城市的教育收益率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教育的个体经济回报率还存在着一定的部门差异,其中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劳动部门教育收益趋向于越高。对体制内核心部门的分析表明,这些部门对较高文化程度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倾向,针对教育收益率与体制内核心部门对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吸引力之间的不一致,应当对通常意义上的收入测量和Mincer方程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诸如“精致利己主义”“佛系”“躺平”等“非常态”的社会行为和精神样态。以往研究要么将之归咎于道德教化不足,要么从教育场域中寻找成因。与之不同的是,基于利益分化视角的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所谓的“非常态”行为和精神样态的宏观因素是社会经济利益分化凸显及其运行机制的变化,微观作用机制则是地位焦虑和个体理性。因此,要改变大学生的精神样态,不仅需要大学教育本身的改革和优化,更有赖于整个社会情境的优化。其中降低社会经济利益分化的程度,推动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才是问题解决的最终路径。  相似文献   
7.
方长春 《社会》2005,15(4):105-118
自致因素在人们社会地位的获得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似已成为工业化社会的普遍逻辑,而教育则是对所谓自致因素的最佳测量角度。教育对社会分层的作用的争论始于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之间的分歧。功能理论旨在强调教育的社会平等化作用,但是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功能理论的保守倾向的凸现,它越来越多地受到其他不同理论的批判和修正。在西方社会,理论界越来越多地从冲突理论的视角考察教育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在法国,鲍德罗和埃斯塔布莱(Boudelot and Establet)在其著作《法国的资本主义学校》(1971)和《初等学校的分化》(1975)中明…  相似文献   
8.
高中数学课时紧,内容多,任务重。如何在规定的教学用时内完成高中数学的新课教学和复习迎考工作?多少年来,无数高中数学教师大胆探索,经年累月不断总结完善,基本达成如  相似文献   
9.
方长春 《人文杂志》2008,101(3):172-178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学术界,断裂化、碎片化、结构化等概念被用来从不同层面对当前中国的社会的阶层分化做出描述,从表面上来看,这些描述各有不同,甚至相互对立.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解读,找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用这些概念对当前阶层结构分化的特征做出一个统一的概括.  相似文献   
10.
体制分割与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长春 《社会》2014,34(3):92-117
在混合经济形态下,“市场”与“再分配”权力之间的良性制衡的关系尚未形成,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不平等的形成表现出层叠效应。对住房不平等的经验分析表明,当前(住房市场化时期)的住房不平等状况很大一部分是由房改前的住房分配过程和住房私有化改革过程导致的,社会成员越是接近体制的核心部门,其住房优势就越突出。这一经验研究发现表明,制度变革的渐进性和路径依赖使得根植于体制分割的社会不平等在尚未充分消退的同时,改革之前导致社会差异形成的体制分割因素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于当前的社会不平等中,且有可能会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叠加于源自于市场的社会不平等,甚至经由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延续并放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