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赵美岚  王娟  董明月  郭熙 《职业》2016,(1):62-63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社会各方面密切关注的问题.为了让阿拉伯语专业(后简称阿语)在校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改善就业形势,笔者收集分析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语2011~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并对2012~2015届的阿语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最后通过电话访问,咨询专家进行了相关调研.  相似文献   
2.
在毛泽东军事辫证法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充足的思想资源与养料.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利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对中国古代兵书中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直接汲取和利用;(2)对中国古代典籍中具有谋略意味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进行改造、利用;(3)对记载于史籍的有关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战争谋略和智慧进行摄取并加以灵活运用;(4)对中国古代文艺作品、历史典故、民谚俗语、棋艺戏曲中的生活智慧加以提炼萃取,并用于对军事辩证法思想的阐释与说明.正是注重汲取中国传统智慧,从而使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具有中国特点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3.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亿万群众的鲜活实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时代课题和实践基础,而且促进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认识的升华,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入了崭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关系着怎样通过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只有在"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的交融中,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的交融,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视野,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创新的原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相互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概念,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日益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之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于20世纪70年代末所提出的“小康”概念,堪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造新概念的典范.仔细分析这一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及民族命运的重要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背景因素,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小康”概念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指向的理解、认识和把握,而且可以从方法论意义上总结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概念形成的基本路径与方式,从而对于我们不断概括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概念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就孜孜以求的百年梦想.纵观近现代中国,面时"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叩问,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创性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这一道路(模式)形成的现实基础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历史是理论上不断创新、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历史,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原理共同构成。在组成这一理论体系的一系列范畴中,发展、结合与民生是起着骨架作用的三个核心范畴;这三个核心范畴分别涉及到这个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创新方法与实践指向等重要逻辑结构层面。因此,对这三个核心范畴进行逻辑解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实践基础、内在逻辑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8.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着力打造和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畴、学科体系和话语系统,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只有通过充分建构比较视域、科学总结实践经验和自觉接续中华文化之慧命,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才能在实践基础上,真正概括和提炼出思接古今、融通中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些足以体现时代特征和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无限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能够为中国历史和当代中国社会深刻而伟大的变动、为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理论阐释、学术建构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