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以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足石雕的传承群体为调查对象,运用参与观察、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并查阅《大足石刻铭文录》《石刻考古录》等文献,在对大足石雕技艺传承现状和传承群体生存现状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足石雕技艺传承和保护困境进行了反思。本文认为,大足石雕传承群体生存困境,实质是文化与权力的二次建构,以及这种双重建构加之于同一对象的矛盾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创新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剧是巴渝地区移民文化激烈碰撞后形成的文化瑰宝,分为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等几个类型,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以超人的才智承载着川剧技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生态迅速变迁,川剧要生存、发展必须创新。文章从重庆川剧编剧、音乐、演员、导演的改变,探究川剧传承人的创新。川剧编剧隆学义、魏明伦、罗怀臻等着力于开创新的主题、新的表现手法以适应现代背景下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诉求,演员沈铁梅、孙勇波、黄荣华、谭继琼等则大胆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与西洋音乐激烈碰撞,产生了新的声腔及音乐形式,在川剧濒危时刻重燃了生命之光。  相似文献   
4.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各级"非遗"名录的申报和项目保护上,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类陷入了一个误区。许多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进入国家级名录的民间文学项目只有84个,占全部1028个项目的8%,与80年代搜集记录下来的民间文学文本(故事184万篇、歌谣300万首、与700万条)和民间实际的蕴藏量极不相称。作者举出20世纪80年代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五个大区的91个"常见故事"和"故事类型",一个也没有被地方申报,故而一个也没有能够进入名录,得到国家层面上的保护。民间文学传承人只有32名,占全国进入名录的777人的4%。许多著名的作品没有进入国家级名录,使国家级名录的权威性受到损害。亟待在理念上和实际工作上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5.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是法定继承制度的重要内容,但从法律设计层面应如何操作法学界观点不一。从尊重公民财产权出发,结合计划生育国策和国外的立法经验,主张应根据《宪法》、《婚姻法》和《继承法》的相关精神,扩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在配偶的继承顺序设计层面,从维护我国现行的物权法体系的角度,主张应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维持配偶的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身份;在丧偶儿媳、丧偶女婿的集成问题上,现有法律用语虽不够科学,但并非一定要予以废除,尤其是我国人口结构正步入老龄化,由于社会养老保障体制还不够健全,赋予丧偶儿媳、女婿继承权,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达到更好地赡养老人的立法目的;在关于血亲继承人的继承顺序方面,从现代人们的亲属观念的演变结合老年人的特殊利益的法律保护,主张采用亲等继承制优于亲系继承制。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化进程迅速的中国社会,遗产无论从文化、政治亦或经济方面讨论都具有重要性。在对文化遗产的众多研究中,关注点多集中在应用层面,特别是对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这一悖论的探讨,而对遗产的来源和特征等基本属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征等基本属性来看两者的相通性和差异性,通过回顾从提出"物质文化遗产"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这一历史转变,重新审视当代的遗产运动。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全国范围内的非遗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众多民间文化遗产进入了政府文化工作视野,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制度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成为目前国内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体系。这一保护体系的建设为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并有着突出的成效。但在此基础上,该制度体系外即没有进入该体系的民间文化及文化享有者、文化生产者却处于较为尴尬的处境,甚至与该制度体系形成了消极对立情绪。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非遗保护中“边缘群体”的概念与定位,在对这一群体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针对群体性传承人认定、传承人类型划分、多类别非遗保护条例建设等问题讨论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初,规模浩大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行动在中国大地全面展开,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一批富有见地的文化人集体投入繁重的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和出版工作。在对民间美术的龙头——木版年画进行的专项抢救工程中,不仅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物化遗存形态,而且从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对于承载着文化记忆和技艺的传承人,展开了详尽的口述史调查与记录工作。并通过丰富的实践,总结出传承人口述史田野作业宝贵的经验,对一些问题深入进行理论层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