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95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300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逻辑主导的发展方式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但由于资本的出场、在场和退场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因此当前还无法和资本逻辑实行彻底的决裂,而只能在利用与限制资本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以减少资本对自然的伤害。要从根本上化解生态危机,就必须逐步促进资本退场,超越资本逻辑,实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思潮的主要诉求是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思想文化批判,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思想根源。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具体的生态治理实践,却能够为挖掘乃至铲除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之根作出贡献,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生态思潮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对于生态文化的重建来说,生态整体主义、生态的发展观和生态的科技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构成了生态文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本质区别。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绿色运动的倡导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广大人民的要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触及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所以并没有为解救全球生态危机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分析而构建的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的科学体系,并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张德军 《殷都学刊》2008,29(4):111-113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和日益低靡的文学环境,生态文学已成为必然。而中西方文学共同的启蒙载体——神话无疑成为这一思潮的原动力。本文从中西神话,生态危机、及生态文学的源起和现状等方面对这一思潮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马尔萨斯理论的影响下,西方“深绿”和“浅绿”思潮把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不承认自然的极限、经济决定论、技术决定论和生产主义,并将历史唯物主义和生态学对立起来,他们的这种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读。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超越近代主体形而上学而创立生态思维方式,形成了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生态自然观,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资本的全球化所造成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衰竭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的中断,提出只有破除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合理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真正解决生态危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梭罗是美国著名的生态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瓦尔登湖》在今日更受关注。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重读梭罗的这一名著能给人带来更加感同身受的认识。人们关注的不只是自然环境本身,也同样意识到,关注自然,融入自然,能给人带来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刘晓宇 《兰州学刊》2012,(10):206-207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当今全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基于此,从环保角度出发,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挖掘其内在的、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将其作为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基础和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法论,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所包含的自然观内涵,对新时期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伦理体系的原则:必须吸收借鉴已有的生态伦理思想成果,尤其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精华;必须紧紧围绕中国亟须改善生态状况的严峻形势以及存在的突出价值矛盾,摒弃错误观念,确立正确理念;必须以实现民族、人民的长远利益为旨归,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和价值,形成相应的伦理理念和规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体系,有助于从深层价值层面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滥用,以及生存方式中过度的消费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科学技术滥用,以及过度消费所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现代人类生存方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在对资本主义生态政治哲学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激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态政治思潮对于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理论无知,力图构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并提出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和生态方面构建全新的社会制度即生态社会主义.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背景下,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我们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绿色经济代表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新方向和新动力。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现代消费(物质和文化)成为社会的统领者角色,导致一系列现代病的产生,诸如生态危机、文化冲突乃至社会制度危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转型,事实上也是消费方式、社会存在、文化形态以及生产产品的转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以及构建低碳社会等宏观指导方针,都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待以绿色经济为代表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的推进程度。绿色既是当前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有鉴于此,我刊特组织本期《绿色:消费、社会与文化的新形态专题研究》。本组专题分别从绿色消费的目的与生态价值、绿色消费的社会转变语境、绿色文化的构建与繁荣以及绿色产品的生产与治理等方面展开讨论。可以认为,绿色既是未来消费的目的,也符合生态价值、生态伦理的要求;绿色既要求社会消费行为的转变,也要求社会文化氛围的转型;绿色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对构建未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绿色既要求生产方式的转型,也要求国家对绿色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有效监管治理。总之,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绿色消费等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本组专题,对绿色概念涵盖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梳理,也期望广大社科工作者参与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