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季涛 《公关世界》2016,(3):122-123
1996年10月18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北京昆仑饭店拍卖会上,将一幅傅抱石的作品《丽人行》以人民币1078万元成交,一举打破现代中国画拍卖价的最高纪录,震惊艺术界. 著名画家傅抱石的《丽人行》创作于1944年9月,尺寸为61.5×219厘米,为纸本设色的手卷.题材取自唐代诗人杜甫代表作乐府诗《丽人行》,作品表现了权倾一时的杨贵妃家族三月三外出郊游的盛况."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无疑,傅抱石在作品中所指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
谢脁乐府诗大部分作于前期,多有创新之处.他自造新题,且有赋题之举,尤其是对旧曲的题目、内容、句式等作了多方面的改进.谢脁乐府诗内容丰富,更以鼓吹曲内容的创新为特别,且无当时盛行的俗艳之作,在平仄、对仗、用韵等方面反映了"永明体"的特点.谢脁对乐府诗的极大关注,缘于时代氛围的影响,同时也由于他本人致力于对时人拟乐府古题的反拨.  相似文献   
3.
舞曲歌辞是汉唐乐府诗的一个重要类别,与舞蹈艺术结合,是其有别于其他类乐府诗的重要特征。在舞曲创作背景、表演情境的影响下,大多舞歌文本重叙述事件、描写场面,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其语言具有指向受众的内在要求。同时受舞曲来源影响,舞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民间歌舞的色彩,呈显雅俗并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鲍照是先唐乐府诗史上最具开创性的一位诗人。“拟”“代”旧乐府而独出机杼,确立与完善七言歌行之一途,并致力于对江南流行乐府诗的创作,是鲍照及其乐府诗表现在新变方面最为鲜明的特点。其中,尤以对七言歌行的确立与完善而影响巨大、意义深远。正因此,鲍照乃获得了“乐府第一手”的美誉。  相似文献   
5.
沿用乐府古题进行创作是初盛唐乐府诗的一大特色,所借用的古题和作品的数量都十分可观。初盛唐诗人多沿用古乐府的本意,但在因袭中又有所革新,利用这种较为自由的诗体来表现其审美情趣和人格理想。在借鉴前代乐府诗的艺术方面,初盛唐文人有意恢复乐府诗的古貌,积极创作杂言乐府,吸收汉魏乐府的语言特点及民歌口语,并借鉴汉乐府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6.
魏晋六朝时期,乐府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性题材作品。其中“怨女”的形象多处可见,其描写呈现出情感细腻化的特点,而原题材中的怨刺性则淡化了许多。由于悲剧本身所具有的美感,“怨”在逐渐脱离了其自身的政治功能之后,已经成为一种文学的审美范式,并逐渐固定下来。“怨”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实现了向审美性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因声而歌"与"缘事而发"是汉魏乐府诗成诗的基本模式.这两种成诗模式不仅影响了乐府诗辞乐关系中以乐为主的特征,而且揭示出乐府诗"缘情而发"、"以悲为美"的情感倾向,并由此形成了乐府诗创作中诗乐相依、即事名篇等创作传统,对后世文人的乐府诗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沈玲 《云梦学刊》2004,25(2):72-75
鲍照的乐府诗题材多样,思想内涵复杂但又井然有序。既自觉继承了民歌的言情风尚,又弘扬了汉魏之交文人诗家忧念治乱的政治情操。流行于刘宋时期的儒学、玄学和道教等多种文化在鲍照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现实生活又引导着他进行文化选择与整合,并进而决定了他的乐府诗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9.
杭勇  张美丽 《学术交流》2004,(11):174-176
汉魏六朝乐府叙事诗表现出重过程、虚拟化、类型化,表情达意单一化、定势化等特点,杜诗继承其叙事艺术的成就,叙事实现了由重过程到重场面刻画,由虚拟化、类型化到个性化、真实化,表情达意由单一化、定势化到复杂化、动态化的转变。推动了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 ,但总的趋势依然是从涓涓细流走向蔚为大观。从总体研究风貌、魏晋诗文研究、南北朝诗文研究、乐府诗研究等若干方面对 2 0世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状况作一宏观鸟瞰 ,考察其源流 ,梳理其过程 ,凸现其特色 ,可以为新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