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8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真实观遭到了先锋派创作和新写实小说的严重挑战,真实性观念在两股新的文学潮流那里被赋予崭新的涵义.三种小说艺术真实观共生共荣,左右了8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的想象空间和叙事走向.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当代作品对中国新时期新潮小说的影响涵盖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就艺术形式而言,西方的荒诞派小说,开始成为文学革命和反思文学史的重要借鉴.寻找其间的相似点是必要的,但应该看到其创造性的贡献.先锋派文学中的荒诞写作技巧是一个自主的、创造性的发挥,先锋派作家群体适应了中国作家反思历史、挑战主流话语的内在需求,实现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思潮在中国本土的创造性转化.先锋派的先锋精神在于对自由的追求,已经成为当代文学持久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陈晓明 《河北学刊》2003,23(5):112-119
"60年代出生群体"仅仅因为年龄上的相近而被列为一个创作群体,虽然这一称谓并不意味一个统一的文学派别,但这些作家的文学观念、表现方式和语言风格也有相近之处.他们远离意识形态中心,创建一种回到文本、回到个人经验的文学趋势.这一代作家无疑把当代中国的文学带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创造了汉语言文学在叙事方法、语言表现以及个人的内心体验方面的崭新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既表明传统中国文学的顽强韧性,又预示着未来无限开阔却杂乱的前景.他们是一种象征、坐标,一种终结与寓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80年代 ,我国新时期文学出现了两种创作倾向 :“先锋文学”和“新写实文学”。它们带来的是一场革命———形式和内容上的革命。但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文学的浮躁。  相似文献   
5.
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在作品中构建了许多意象,这些意象主要可以归纳为“孤独的旧城少年”、“逃亡的还乡者”和“粉红的南国女子”,这三大意象群便构成了苏童瑰丽诡异充满灵气的文风。意象是我国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古代诗歌到现代小说散文,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苏童的作品中一直坚持这三大意象群,每个意象群都代表着充满神秘的某一类精神追求,苏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丰富想象,赋予笔下的意象群或明或暗的色彩。可以说,苏童的三大意象群其实就是苏童审美精神的反映和见证。研究苏童作品中的代表性意象,对苏童笔下“旧城少年”、“还乡者”以及“红粉女子”三大意象群的逐一读解,从中探求出意象群在反映苏童审美精神起到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与西方的先锋文学运动是同时产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激进文学运动,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激进的政治批判态度、颠覆传统文化的决绝立场、语言的求新求变的探索以及对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批判。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先锋性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把握20世纪文学在古今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变”的两种形态一种是依循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自然演变的文学主流;一种是以超前的社会理想和激进的断裂态度实行激变的先锋运动,两者的关系构成了中国20世纪文学古今演变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迷舟》的魅力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认为格非是有矛盾的,即继承与创新的矛盾,期望格非既带领读者又适应读者、提高读者.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小说创作 ,新人辈出 ,流派纷陈。但其发展线索并不难把握 :首先 ,“先锋派”以其回归语言本体的崭新风貌登上创作舞台 ,但是 ,这种形式主义的文章在中国缺乏读者 ,于是“无可奈何花落去。”随之而起的 ,是各种“新字号”流派的兴起 ,力图吸收“先锋派”的写作经验 ,又试图为传统现实主义的读者所激赏。在经历了这一转折之后 ,文坛又向现实主义复归。这种形式主义是对以前各种创作风格的超越 ,关注生活、充满理想是它的最大特点 ,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又使远离文学的读者重新关注小说。这种与现实主义传统有着深刻历史继承性的小说 ,对读者来说 ,堪称“似曾相识燕归来。”  相似文献   
9.
“先锋”的堕落——重读残雪的小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重新审视了作为 “先锋派”代表作家残雪小说的文本构成及操作规则, 旨在引起人们对 “先锋派”整体文学构建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残雪早期的先锋派小说在反讽的向度上有力地揭示了宏大话语与现实的错位,从而凸显了个人与群体的交往困境。从1980年代中期的《黄泥街》[1],到1980年代末的《突围表演》[2],到1990年代初的《思想汇报》[3],残雪的小说话语始终以主导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观、绝对叙事来处理空洞、错乱的日常事件——《黄泥街》描述了一个意识形态化的社群如何生存于华丽而虚拟的主流话语中,《突围表演》记叙了街坊邻里如何在高尚话语的框架里将现实世界设立成趣味盎然的卑琐现实,《思想汇报》则书写了个人幻想如何以崇高话语虚构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展示了荒诞不经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