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1.
钊作俊 《南都学坛》2002,22(4):93-97
投敌叛变罪作为危害国家安全的一种重罪,刑法学界的研究状况相对较为薄弱,为此应立足于刑法规定,并紧密结合司法实践,对投敌叛变罪的本质属性、客观表现、罪过形式、罪数形态、犯罪形态及其死刑适用等几个重大疑难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大后方声势浩大的讨汪运动,共分为汪精卫叛国与反汪浪潮的兴起、汪逆投降活动的加剧与反汪斗争的发展以及汪伪政权的建立与反投降斗争的最高峰等三个阶段,研究这一段历史,对深化抗日战争研究和批判今天阻挠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逵夫 《中州学刊》2008,(1):218-222
先秦时代的"纵横家"多出身于一般士人.他们凭借自己的丰富智慧和辩说能力走上政治舞台,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与管理.他们的出现大大地冲击了此前一千多年卿大夫职务的世袭制度,对以后的征辟与察举制乃至科举制的形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纵横家起于三晋,也以三晋士人为主.三晋和燕国本皆姬姓之国,相互间虽有诸侯国之间的利害冲突,但士人、贵族去此就彼,并非后代意义上的"叛国",只不过是"择主而仕".随着"一天下"思想的逐渐流行,齐、秦、楚也有了"一统"观念,所以不能以"朝秦暮楚"作为否定纵横家政治立场和道德观念的理由.《鬼谷子》是纵横家留下的唯一一部理论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充分探索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论述劝谏、建议、协商、谈判和一般交际技巧的书.作为我国古代外交经验和技巧的集大成之作,《鬼谷子》的学术价值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4.
高宗武对日交涉与汪精卫叛国投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8年12月,正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时,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投降派,叛国投敌。高宗武是汪精卫集团与日本勾结,最后叛国投敌的始作俑者。汪精卫对抗战前途悲观失望,积极主张与日本“议和”,直到在沦陷区的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成为汉奸首要。高宗武受全国抗战形势的影响和国民党的暗中策反,以及迫于日本的怀疑和暗害,最后悬岩勒马,离汪投蒋。此段史实,一般学人知之甚少,本文用翔实的史料对此作了披露与论述。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叛国投敌历经了复杂、微妙而又艰难的心理过程。周氏在考察中日关系时,虽然认为“中国必败”,但又不甘心腆颜事敌,故抗日战争初期,极力鼓吹“文化决定论”和“隐”、“忍”哲学。然而,在日本侵略者的威胁利诱下,周作人因为不能忘情于舒适甚至奢侈的物质生活,怕死,最终还是堕落为汉奸文人。这种结局与周氏的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莎剧《麦克白》三个常见研究主题——女巫、叛国和人生的虚无入手,探讨了《麦》批评近年来的研究转向,即:研究内容上,回归日常文化和政治生活;在研究模式上,摒弃“高端”理论方法,引入政治、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新历史主义“颠覆/抑制”的二元对立史观受到挑战;在研究导向上,关注文学作品的当下性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对暴力和恐怖主义问题的反思。《麦》新时期研究主题的转向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持续深入,也与后911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改变、世界多元化和价值冲突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具有深刻的阶级根源和内外因素。以国民党为代表的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妥协退让是其叛国投敌的阶级根源;英美的劝降、日本的诱降是其投敌的外来因素;汪精卫集团的民族投降主义思想、反共情绪和政治权力欲的恶性发展,是其叛国投敌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丹  任东来 《学术界》2012,(1):226-230,289
约翰·马歇尔大法官和杰斐逊总统都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但两人在担任联邦政府公职期间却一直冲突不断,尤其体现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弹劾蔡斯事件以及“伯尔叛国案”中.在这些冲突中二人的孰是孰非,是中外史学家的热门话题,论者往往依据个人偏好而有失公正.通过对刘祚昌先生晚年大作《杰斐逊全传》中马歇尔与杰斐逊关系的分析,本文试图更公正地评价二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汉朝官员投降匈奴的情况看,既有受皇帝猜忌和政治迫害而投降匈奴者,又有出使匈奴时主动投降者,也有出使匈奴遭到扣留而被迫投降者,还有兵败主动投降者或被迫投降者.尽管各类官员投降匈奴的具体原因和途径不尽相同,但都与汉匈军事实力的变化、汉朝恶劣的政治环境、匈奴单于的积极争取以及匈奴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关.对汉朝官员投降匈奴的问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宜对他们全盘否定,也不宜全盘肯定.应该一方面要明确指出他们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分析他们投降的背景,同时还要客观认识他们对匈奴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随即改变战争策略。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内部,以汪精卫为首的一批高级领导人,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后,最终演出了一场叛逃重庆,向日本投降的丑剧。本文重在分析汪投敌案中的种种疑点,力图探讨汪投敌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