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74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7篇
理论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387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中,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宗法专制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将中西方审美情趣模式化,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考察两者的巨大差异,解说形成两种模式的深刻原因。作者认为两种审美情趣存在着许多互补性,但从中国艺术发展的背景上来思考,则尤其应注重采摄西方文化中强调冲突的阳刚之气,以滋补我们阴柔中和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3.
审美直觉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中直觉含义的界定.基于此,本文对西方哲学史中几种有代表性的直觉思想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朗格艺术知觉论与二十世纪几种艺术直觉观的进一步分析,认为朗格艺术知觉不仅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内容与形式、抽象与移情的统一,而且还是对它们的超越.相对于其他审美直觉观而言,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艺术直觉观.  相似文献   
4.
文学以文字符号传递信息,电视以视觉图像和声音传递信息。二者在传播介质上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在构思、创作上的整体差异。而这个差异首先表现在构思时的思维方式上。电视以一种区别于文学作品的构思方式──视觉思维进行总体构思和创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营造急救人文环境为出发点,结合院前急救工作实际,围绕强化生命意识教育,培育急救特色的人文精神;熏陶职业素养,倡导行知合一的人文关怀;激发自我教育潜能,营造精神家园的人文需要等方面,在院前急救文化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性的探索和实践,为院前急救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民政部2005年的全国村民自治现状抽样调查数据,对村支书在村委会兼职对村民自治效果的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村支书在村委会兼职显著地提高了村治效果;村支书在村委会兼任主任或副主任对村治效果没有显著影响,但兼任一般委员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一般委员是村支书的最优兼职模式。这一结论对于恰当处理农村"两委"关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也从实证角度对"两委合一"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陈桂湖 《公关世界》2016,(1):124-126
“守之世,谓之工”,匠人通过作品把“道”留在世界上,自利利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匠人的地位和作用。
  钱穆先生谈及中外文化,曾说:“中国人对文化二字的概念,常把一个‘道’字来表达”,又说:“西方人讲文明、文化,只讲的人生外相,中国人称此为‘象’,那是表现在外面,人所看得见的,所谓‘形而下’……中国文化看重在‘人’一边,西方文化则看重在‘物’一边。”在中国人的心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在于内心的沟通,而绝不会汲汲然于在外相上去研究和攫取。中国人讲究道法自然,讲究与人为善、人天合一,中国的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是人心最内在的真诚与自然规律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中华回乡赋     
王正伟 《回族研究》2012,(1):150-154,145,149
壮哉,煌煌华夏,炜炜其盛,千年文明;盛哉,五十六族,和合一心,固统一邦。公为天下,本正源清,大道弥远,正大光明。烨烨回族,烁烁其华。初唐崛起,披荆斩棘,戴西域之孤月,餐风露宿,御中原之长风。驼峰度夕阳,大漠直孤烟。至元昌隆,擅水陆之便利,居城邑之津要,遍百余之县州,布万数之村镇。嗟夫,习  相似文献   
9.
王跃 《职业时空》2012,(5):141-144
学界通常认为"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是历史时期政区划分的两大原则,很多学者用这两个原则对历史政区来进行非此即彼的概括。通过分析发现,这两条原则难以对历史时期某些政区边界划分的实例做出合理而全面的解释,这一类政区往往以山川为边界,同时又囊括了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为此提出"异域合一"概念对这类政区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认为这种政治地理现象与交通、军事的事权统一的政治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10.
徐复观著作中蕴含丰富的可以理论化、系统化的诠释学思想,活跃着生命的立体化的具有实践性、真实内容和工夫实体的诠释学体系。从作为诠释学实践活动本身的活动机制及其逻辑起点即"起心动念"处入手,并把其诠释学实践能力分解为"虚静之心"与"互为主体性"两部分,则这一诠释学体系可以表述为:诠释学实践活动即是诠释主体以虚静之心的力量透入于诠释对象的真实内容、工夫实体,并以主客合一的精神状态,在"互为主体性"的诠释学实践能力的作用下,使诠释对象的真实内容、工夫实体以其主体性的本来面目如实地透出于诠释主体,即透过诠释主体的分解性的、概念性的知识活动而显现出新形式、新体征,以实现哲学"思想结构的转换"。从诠释活动本身的主体性来说,诠释对象的主宰性远大于诠释主体,诠释主体仅充当诠释对象得以显现的工具、手段等配角角色,诠释对象才是主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