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8,(2):35-41
孔子相信天命对于人事具有主宰意义,认为德由天赋,天人之间存在良性互动,人通过德性可以致福,其理论本质为德命或德福一致说。然而孔子落寞的一生却成为最好的反证:现实中人的德性善恶与其命运臧否之间并无必然关联。由此导致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发生重大转变,即由原来肯认德福一致的"德命观"转而为坚持德福未必一致的"时命观"。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以他的故乡为依托,建立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威塞克斯"世界。《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哈代的代表作,蕴含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苔丝的"孝女"与"贞妇"人物形象,契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对女性的要求;苔丝对命运妥协的人生选择,与中国人"成事在天"的天命观有着相通之处;哈代对苔丝反抗的结局处理,也符合中国人对"大圆满"结局的象征性符号的意义追求。  相似文献   
3.
周易在对人文环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人事变更及对历史发展的认识,进而成为人类文明可共享的一种宝贵资源。周易历史哲学在总结历史盛衰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历史盛衰之哲学基础,并力图透过历史现象,寻求形上学之依据,将历史哲学之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之精神密切联系,将历史发展之原则融入到时时变易之流,将历史作为个人生命与族群生命的展现。本文通过对周易中"天命观"的研究,以期探讨周易历史哲学的形上学理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周人克商之后,姬周统治集团不断总结周先王以及夏商甚至往古先帝先王成功的历史经验与失败的历史教训,并以高度的历史理性去审视自己的言行及统治方式,从而推动了周人的思想维新运动。周人否定了殷人的天命观,提出了敬德保民的统治思想。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由于儒家的传递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大一统"观念到"正统论",以及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的一个方面,它不仅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和政治观,而且蕴涵了重要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权近从心性的角度处理天人关系,认为其非常现实且与生命息息相关.在对心的阐释上与朱子不同,认为心虽由气构成,但更主要的是由来自天的理构成,并且把恶与心分割开来.其天人关系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政治实践当中,提出了体用、圣学等重要思想.他用图解的形式来处理天人关系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继承.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借鉴中西思想,吸纳了后现代存在论对天命的言说路径,以儒家典籍为根本,通过对孔子所讲的"天"、"命"、"天命"的考证,提出了孔子天命观由"知"而"畏"的"天命"感悟路径、由"知天命"到"畏天命"二重整体道说的"天命"所在以及由"畏"而"知"的"天命"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8.
刘丽文 《求是学刊》2000,(5):99-106
本文认为,《左传》“多叙鬼神之事,预言祸福之期”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尚未脱离神职的史官,或者说与宗教文化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史官文化在探究天(神)人关系时的必然现象。《左传》既大讲鬼神对人的控制,又渲染道德决定人的归宿,本文通过对这一看似矛盾现象的系统分析认为,《左传》通过对鬼神预言结果的道德阐释,以高超的技巧将看似杂乱无章的神秘预言纳入到了一个“天德合一”的模式中,从而建构了一个天命控制人类历史,道德决定人的命运的完整的天命观体系;这种把天命神学纳入历史道德领域的努力,是《左传》作者为解释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变迁而做的理论准备,这种试图以建构体系的方式阐释天人关系、历史规律的尝试也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结合历史及自身的遭遇 ,对命运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既注意到祖先的庇荫对后代命运的影响 ,又强调自我努力 ,怀疑甚至反对天命观。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 ,他仍将命运中难以解释的偶然性因素归于命。同时他又兼综了儒道两家的观点 ,以应对人力所无可奈何的命。  相似文献   
10.
天命观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文章试图以儒家典籍为根本,引入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的主要话语,对孔子所讲的"天"、"命"、"天命"进行考证,分析了由"知"而"畏"的"天命"感悟路径,由"知天命"-"畏天命"二重整体道说的"天命"所在,以及由"畏"而"知"的"天命"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