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无邪"别解及孔子的论《诗》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駉篇>"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思无邪”与“温柔敦厚”辨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孔子诗学观和汉儒诗教观的对比,指出了儒家诗学在先秦和两汉时期的不同特征,廓清了学界沿袭已久的陈说。  相似文献   
3.
赵玉敏 《学术交流》2007,(6):154-156
"思无邪"是孔子诗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并由此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对"思无邪"的解释,自古至今多有歧义。"思无邪"是孔子对《诗》具有广泛社会文化功能的总结,是其"诗教"思想的具体体现。《诗·鲁颂·?》中的"思无邪",其意为赞美马匹之多。孔子引来评价《诗》,用的是其文字义。孔子所说的"思无邪",既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概括,也不是强调学《诗》、读《诗》之法,而是指称《诗》全面而广泛的社会文化功能,实质是强调学《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达到成熟时期,由于纵欲、享乐的社会风尚及市民阶层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使当时社会产生了数量可观的以写性爱为主要内容的艳情小说。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开始有学者关注艳情小说这一领域。台湾所出《思无邪汇宝》丛书,可称历史上第一次中国艳情小说的大结集,总计收录明清艳情小说共56种47册,它的价值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思无邪汇宝》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它使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传承;使"艳情小说"这一名称进一步推广应用并定型;使小说《姑妄言》面世,为中国文学又添一巨著,其价值与影响不可估量;为明清小说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相似文献   
5.
"思无邪"文学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鲁颂·》,孔子言以论《诗》三百 ,后世由此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 ,但学者对其理解不同 ,众说纷纭 ,有十余家之多。本文比照论述 ,参考出土文献 ,认为宋人邢持论平允 ,合乎孔子的语意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对《诗》进行有意识批评的第一人。孔子有关诗的理论不是杂乱无章的,是以"诗言志"为纲领构成一定体系的:以"达政"为思想立场,以"诗可以兴"为思维方式,以"思无邪"为观念要求,以"诗言志"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这一理论体系,孔子对《诗》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对中国文化和文化话语模式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代对<诗经>"思无邪"阐释的演变,反映了诗歌阅读中的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变,这种转变具有丰富的读者反应理论意义.同时,这种阐释的变化也体现出注重伦理教化与遵循批评者建立规范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岁寒堂诗话》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儒家的“诗言志”说 ,将“咏物”与“言志”有机地统一起来 ;其“思无邪”说不仅涉及诗歌内容而且强调诗歌语言的朴实无华 ,部分地摆脱了功利思想而上升到审美层面。此外 ,该诗话对苏轼、黄庭坚之用事、用韵、“以议论作诗”、“专以补缀奇字”以及江西诗派之“预设法式”等深为不满。同时 ,该诗话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全盘否定苏、黄以及对苏、黄不加区分等  相似文献   
9.
关于孔子删诗正乐与否的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是一桩聚讼纷纭的公案,从广义上而言,它涉及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传统<诗>三百的关系问题,因此,要澄清这一历史公案,就不单单是一个历史考据的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阐释的问题.本文从冯浩菲先生的探讨出发,转换研究的立场,力图由诗教阐释的角度,通过对孔门"思无邪"、"诗可以兴"、"诗言志"三个典型诗学命题的分析,厘清儒家与<诗>三百所发生的意义关联.  相似文献   
10.
"《诗》可以群"源于礼乐合群的历史实践。孔子以"仁"为本体,对以"礼"为核心的群体关系进行提升和超越,将外在的规范和秩序内化。又以"仁"为内核对《诗》进行意义的建构,将"思无邪"作为《诗》的本体。《诗》所承载的观念、价值形态转化为本然无邪的情感,在感性的审美交流中实现道德的提升,将人们纳入一定的社会和政治体系之中,具有社会整合和政治统御的功能,这就是孔子"《诗》可以群"的本质。同时,"《诗》可以群"将《诗》作为文化价值权威进行言说,是孔子理论建构的创造性方式,成为后世儒家学说发展的经典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