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5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94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56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979篇
理论方法论   99篇
综合类   1726篇
社会学   197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制度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人民性为核心,强调文化自信,积极推动文化创造,因而具有了人民性、中国性和文明性的三重内涵,这是对百年中共文艺制度建设理念的继承和弘扬。人民性的实质是要塑造觉醒了的现代新国民;中国性的维度强调的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明性强调的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3.
艺术发展是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此 ,晚清学者刘熙载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他强调文艺的时代性 ,重视在用古中变古 ,坚持个人在文艺发展中的创造作用。这方面 ,他继承和发扬了前贤文艺理论的优良传统 ,又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政治和文化水乳交融。抗战文化具有多元性 ,建立的基础是多元政治。多元必然带来相互间的碰撞。抗战文化的主流是以郭沫若为旗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5.
汪精卫等汉奸投敌卖国后 ,南京成为汪伪政权的巢穴。几个月以后 ,伪中央大学 (又称南京中央大学 )也随之建立 ,称之为“复校”。试从汪伪中央大学的建立、院系设置、课程编制、教师和学生状况等几个方面作一些论述 ,从中看到日伪奴化教育的本质。同时 ,也论述了广大爱国师生反对奴化教育的运动。  相似文献   
6.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第三次举行赛珍珠学术研讨会,纪念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诞辰113周年.来自海内外逾百位专家学者研究和探讨了这位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文学创作的题材特性、主题意蕴及艺术构成;考察和评估了她当年反映我国抗日斗争的文学作品、支持中国人民抗日的政论言论以及大量卓有成效的援华抗日活动的功绩;思考和展望了她所留给我们的遗产,在今天全球化和本土化趋势并存发展的语境下,其跨文化的独特经历及对文化多元共存、互相尊重的认识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艺鉴赏过程论-中国现代文艺鉴赏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鉴赏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直觉感悟阶段、体验理解阶段和认识评价阶段。在整个鉴赏过程中 ,又渗透、交织着注意、感知、想象、通感、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詹姆士的意识流理论不仅是其彻底经验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心理学和文艺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应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日伪在华中的米粮统制之研究较深入,但多停留在政策层面,具体执行情况鲜有涉及.文章在深入发掘南通地方档案的基础上,深入考察日占前期南通的米粮统制,着重分析南通支社在米粮统制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文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艺期刊中重要的杂志之一。创刊20余年来,《文讯》一直坚持保存文学史料,并试图建构文学的历史。在办刊的流脉中,潜在而清晰地表明了文学场域中各种要素的斗争:文学话语权的争夺,文学现代性的焦虑,文学典律的塑造以及文学集团间审美霸权的交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