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81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老无所依》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作为主人公之一的莫斯出于对金钱的贪欲而惹祸上身,因欲望而不断地经历痛苦和恐惧。他的遭遇代表着人类的普遍欲望,人物的结局给人很多的启示。本文从拉康的欲望理论入手,深入探究莫斯悲剧的根源所在,旨在揭示人物悲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3.
王彩云 《南方论刊》2009,(10):87-88
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思想是以形象——意象——想象为基础的小他者伪先行论。拉康的先行论,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抢占了我的位置,使我在无意识中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不是我的他物作为自己来加以认同。试图用镜像理论来解释和分析中国电影对女性荧幕形象、社会身份的双重塑造和影响,希望能够拓宽中国电影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暴力夺取》中的主人公塔沃特拒绝成为一名先知,在经历精神和身体暴力后最终回归耶稣接受自己的命运。从拉康的三界理论来看,塔沃特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心理历程:在想象界中想成为一名舅老爷式的先知,之后理想自我遭到破坏;来到象征界城市,由于对父亲法则的拒绝,陷入代表想象界的南方宗教文化和象征界的现代世界之中,成了分裂的主体;最终,在暴力和失语的帮助下,进入实在界,完成主体的同一性,同时实现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意识哲学认为"自我"作为主体是理性的,而且能够在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展开自己的意义,然而这仅仅是从有限的思路来讨论问题,忽视了主体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的结构性作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让"自我"的非理性层面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与之相关的"无意识"和欲望也都与构建人格的"力比多"有关。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和"欲望"的观点予以重新解释,颠覆了传统的主体"自我"的形象,否定"自我"的建构性与合法性,用一种反讽的方式揭示出一个"异化"的"自我"能指概念,这样的"自我"不仅始终无法满足其对象的欲望,同时也是属于一种语言和文化结构性的无意识的自欺,是一个空洞的幻象。"自我"的本质被潜在地证明为一种不可能。  相似文献   
6.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不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简单继承或局部修正,而是基于继承的全面颠覆。拉康以哲学加语言学的方式改写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如无意识、自我、欲望以及主体等,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完成了弗氏未竟的关于人类主体问题的哥白尼式革命。同时,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更广及人文、社会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对当代许多重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因而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拉康以本世纪上半叶人文科学的新成果来重新诠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从而给予了弗洛伊德的学说以一个哲学基础。拉康的“镜像阶段”假说揭示了人类知识的虚妄性,他关于无意识的语言结构的论断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萨克雷在现代心理分析理论诞生以前,将蓓基·夏泼塑造成一个幼年丧母、少年丧父的孤儿,于无意间从最大程度上成就了她在拉康心理分析模式三段论中的“缺失”。文章将以蓓基·夏泼的性格塑造为切入点,从拉康的心理分析模式三段论的视角,分析、阐述蓓基·夏泼如何成为一位维多利亚社会之“女”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9.
对《印度之行》中的妇女形象 ,评论家的态度截然相反。有些人认为妇女体现了福斯特精心创造的“基督教人道主义者”的形象 ,有人却认为“福斯特经常把妇女视作敌人阵营中的一部分”。奎斯特小姐这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评论家对她较少关注甚至出现误读。本文从女性学角度出发 ,运用拉康 ,克里斯蒂娃的精神分析的理论 ,试图解读奎斯特小姐的形象背后所隐含的意义 ,揭示福斯特对女性世界的探索和他复杂的男性观。  相似文献   
10.
另类女性写作以其内容的惊世骇俗,震动了当代文化界。文章引入拉康关于主体人格建构理论对女性文化文本主体人格建构进行了细致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她们过分信任自己象征界的眼力,以极具破坏力的话语,不断制造狡黠的诡计,展示主体的存在,而人类诸多美好的情感则是缺席的;她们对现实界的体认仅局限于低层次的消费层面,以“身体的开放”代替心灵的开放,以身体器官的沉醉代替审美的沉醉,故其主体人格是残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