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加强海军的军备建设是晚清"自强"军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李鸿章是建设晚清海军的实际组织者,他直接参与了晚清海军军备建设的全过程。本文试求从战舰购置与自造、海上火器的制造及引入、海军练兵三个方面探讨李鸿章为晚清海军的军备建设所作出的开拓性努力。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日两个国家的命运。这场战争,可以说是继鸦片战争后清末新政结束前对近代中国发展道路影响最深的一次战争。对中国而言,至今仍在追问战败的原因中难以释怀,对甲午战争诸多疑问的解答,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本文拟从清军军事实力这一极微的视角,解读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林建勇 《领导文萃》2012,(20):86-90
这一枪如果打准了,中国近代史就要改写这一枪,响在中国的领土上,差点被击中的人是一位有名的中国人。1876年6月24日,在英国船长勒莫提·拉普利曼达吉的指挥下,一帮英国水手驾驶着一艘英造"阿尔法"级和一艘"伽马"级军舰,经过近三个月的海上航行,抵达中国天津大沽口海港,等待购买者大清帝国的验收。11月27日,虽寒风凛冽,但云淡  相似文献   
4.
长城 《老人世界》2014,(8):14-16
乐观坚强的外交官夫人 1905年,严幼韵出生在上海,父亲严信厚是晚清大臣李鸿章的幕僚,以盐业起家发了大财,创办了纱厂、面粉厂、药房、茶庄等,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设有13个银楼分号,堪称富甲一方。  相似文献   
5.
崇厚与李鸿章同处"数千年一大变局"的时代,其出生、成长虽不同,但都担任过通商大臣,都有办理外交、通商、制造、练兵和海防的经历.崇厚大起大落,李鸿章却不断"成功",是各自的学识、才干、能力差异所致,还是另有原因?本文通过考究两人的所作所为,及其对历史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从历史条件等方面加以分析,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在给一代大儒吴廷栋写信的时候,自已也说“鸿章少年,有志于学,不得已为事情所累”。  相似文献   
7.
1894年甲午海战后,丁汝昌关于这场战争的战报与实际战况存在很大差距。除了客观因素外,丁汝昌的主观谎报是最主要的原因。表面上看,丁汝昌的谎报是他为了保住职位的虚夸,而在本质上却反映了当时“轻日”思想和“保船制敌”路线的矛盾和北洋舰队高级将领集体对清政府的欺骗。  相似文献   
8.
洋务之痛     
《领导文萃》2009,(12):102-105
晚清最后50年.曾国藩和李鸿章是前后相连地面对内忧外患,是士大夫中自觉的首当其冲者。曾国藩试图以人格超越事功,而李鸿章因事功而淹没了人格……他们在几十年强毅力行之后,都是带着一腔不甘心的悲哀离开这个世界的。这种悲哀超越了一己之私,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张社生 《中外书摘》2009,(10):63-64
黄马褂本来只是清代官服的一种。清昭连《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中说:“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为什么侍卫穿马褂?因为马褂衣长只及股,袖长至肘。行动起来利索。为什么后来唯独清朝能将“黄马褂”这个符号普及到“文武百官”?是因为清朝好这个。说到底清朝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相似文献   
10.
大清对外交往史上,李鸿章是一个特别傲慢的人。李鸿章是中国第一位专门与“洋夷”打交道的人,是大清第一个外交家。近一米八的个头、堂堂的仪表,站到外夷面前一点儿也不逊色。1896年6月27日,李鸿章在德国拜访“铁血宰相”俾斯麦,乍见面时,两个人着实互相客气了一番,可是当俾斯麦说出“我听说有称阁下为‘东方俾斯麦’者”时,李鸿章当即脱口而出:“噫!我只听说过有位‘西方李鸿章’,可是阁下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