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陈怀宇 《文史哲》2015,(1):69-84,166
1955年在荷兰莱顿召开了第八次西欧青年汉学家会议,新中国应邀派出翦伯赞、周一良两先生参加。这是冷战开始之后,新中国史学工作者第一次与西方学者直接接触。翦伯赞不仅与秦瑞、谢诺等西欧共产主义学者在会上进行了交流,也对牟复礼等与会的美国学者表现得比较友好。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中国的学术自由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历史由谁来书写等问题。中国学者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费正清认为中国存在着潜在的人口问题。西方学者在会议期间的讨论中也提出了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争论,他们批评中国存在学术不自由的问题,并担心马列学者可能会将在历史上起过较大作用的胡适等人排除在中国历史书写对象之外。翦伯赞和周一良显然对这些问题主要站在政策性立场上进行了坚决反击。揭示莱顿汉学会议作为冷战后东西方学者第一次实际接触的重要性,可以为了解冷战学术史上政治和学术之间相互影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一个鲜明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2.
杨联陞是继伯希和之后享誉国际汉学界的学术警察,不仅亲历了20世纪汉学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向,而且为战后崛起的美国汉学(中国学)研究把关。有意思的是,他个人的学术之途恰与大趋势逆向,从社会科学转向中国文史之学,再转向欧洲汉学的立场,教洋人读书,以学术批评引导和纠正国际汉学研究的趋向与弊病。其论学主张“深入中国文献的内部而尽其曲折”,强调解读本事与寻绎本意。这对于迫切渴望在国际学术界谋得一席之地的中国文史之学而言,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3.
杨联陞是一位在国际汉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汉学家。在其学术中,书评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杨联陞基于其渊博的知识,灵敏的触觉,在书评中能指出著作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他在指正著作中的误述谬论时,往往就事论事,不妄下断语,态度又和缓公允,故此其书评为著者所乐于接受。他的学术书评,在国际汉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并对国际汉学界尤其是美国汉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矫正西方汉学界误解误译汉文献的流弊、推进了汉学专门领域内的知识发展、把中国学术引进西方汉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