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5 毫秒
1
1.
周振权 《学术研究》2023,(10):35-41
胡塞尔把触感的双重性看作身体—物体的构成性基础。梅洛-庞蒂承认这一观念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却把触感的双重性解释为触感的交互性。对此,莫兰、卡曼和阿莫克等学者并未认为他们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并造成两种不同进路的身体现象学。但难以解释的是,如果他们双方以同一概念为出发点,他们的身体现象学何以产生巨大的差异?通过检验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辨明,梅洛-庞蒂虽然在字面上继承了胡塞尔的同一个概念,但他却在利用这一术语的现象学效应的同时赋予了它完全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对艺术中触觉问题的研究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在视觉文化批判性理论中,触感理论成为新晋的、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新知识。一方面,它倡导当代艺术特别是跨媒介艺术要充分利用视觉之外的触觉,完善多维度的审美与意义构建,相关研究受到了现象学的广泛支持。另一方面,在电影这种较为特殊的视觉艺术中,触感研究不再致力于审美与意义构建,而是试图建立一种以触觉为导向的电影本体论。受惠于现象学理论,电影触感理论借助电影身体、电影皮肤、触感视觉等概念,试图颠倒并发展出完全不同于主体/语言理论的新本体论,这种尝试与整体性的反理性/反形而上学潮流密切相关,对推进视觉批判具有一定的认识论价值。但这一理论中的谬误、媒介分析的缺陷及阐释力的局限,使得其难以肩负电影本体论重构的任务。艺术中并不存在普遍而一致的触感现象,触感理论也难以跨越艺术门类和媒介,难以发展为具备理论同一性的艺术本体论。  相似文献   
3.
触感是评价钢琴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立式钢琴可调式键盘触感,是将可调节触感的人性化结构装置安装在普通的钢琴键盘上,能有效地根据演奏者对触感的需求进行触键力度调整。这种可调式键盘触感的研究,是以键盘机械的动、静阻力与力臂之间的力学关系为基础,运用键盘机械的传动原理,总结出可调式键盘机械的触感调整方法,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可调式键盘触感这一结构应用于钢琴的批量生产中,标志着中国钢琴制造产业的工艺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为国产钢琴占领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辩证法工作的出发点是解决哲学二元论中蕴含的“虚空”和虚无化问题,完成主体意识对“虚空”自为的生成性转化。但阿尔都塞认为这种转化以“无主体进程”的本体论形式保留了虚无,并可以在霍布斯的国家主权机器及其去主体化的主体程序中找到相应的政治实践形式。阿甘本据此挖掘出辩证法内含的行动法则与暴力机制,指出它带来了自由行动的困境,而解决办法唯有开启有关“自我—触感”和非专有之爱的共同体经验。黑格尔到阿甘本这条思想脉络的发展,显示了黑格尔的“绝对者”概念对海德格尔及其后来的虚无主义批判的决定性影响,他们共同的解决路径是建立新型的行动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在世纪之交电影“大理论”受到全盘质疑的大背景下,当代关涉电影本性、电影叙事、观影体验以及影像与观众关系等重要观念的电影现象学思潮,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义电影提供了鲜活独特的切入角度,促使我们更完整丰满地思考电影这一19世纪诞生的“老媒体”,而且也开拓、启迪了“大理论”退潮后僵止的理论路径,有助于我们思辨性地把握和理解数字“新媒体”条件下日益普在性的影像与人类、屏幕与日常生活浑然一体的社会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6.
在高师钢琴基础课教学中,教师不应等到学生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引导他们注意触键问题。在教学的初级阶段,运用“提手落弹单音”的触键训练技法,可以使学生养成有准备、有控制、有规范的良好触键状态及感觉——力沉、点明、手稳、劲通,从而求得高质量的钢琴演奏——音松、声活、韵透、意灵。关键词:高师钢琴  相似文献   
7.
钢琴的触感是钢琴演奏者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影响立式钢琴触感诸环节的分析论述,阐明我们不但可以通过调整的手段改善钢琴的触感,而且钢琴演奏者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触感类型。  相似文献   
8.
钢琴的触感是钢琴演奏者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影响立式钢琴触感诸环节的分析论述,阐明我们不但可以通过调整的手段改善钢琴的触感,而且钢琴演奏者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触感类型。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书写往往被思考为语言的替代性工具。经由德里达等人的“书写革命”,书写被看作是意义不断生成、延异和播撒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南希赋予书写以意义、共在、外展、触感等更丰富的思考维度,将书写发展为“外铭写”。“外铭写”是意义超出意指或超出自身之后发出的声音和回响,是指向自身之外的无限出离和外展,它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和姿势。作为可被还原为根本觉的感官机制,触感既是身体的外展,又是意义的逻辑起点和发生方式。“外铭写”始终发生于界限之上,在对身体的触及和感触之中构成意义。在德里达之后,南希对书写的意义问题的思考,以及“外铭写”概念所显示出的对意义的外展、书写的触感化思想的诉求,极大地丰富了对书写概念的理解,获得了更为根本的存在论意义。系统地阐发南希的书写思想,既是对德里达之后书写思想余脉的重新体察,也是对书写与意义、书写与身体、书写与传统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再思考的思想回应。这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艺术哲学思想中书写概念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