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69篇
劳动科学   622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3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60篇
理论方法论   67篇
综合类   493篇
社会学   124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抗战后期的谨慎友善到朝鲜战争时的全面对抗,中共对美国的政策仅仅在5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彻底转变。由于美国始终坚持以“扶蒋”为核心的对华政策,且不断扩大自己的在华特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与中共的核心利益与意识形态发生摩擦。在日本尚未投降之际,中共由于自身实力的相对有限、苏联对国民党地位的承认以及日本侵华军的存在,其政治目标相对有限,与美国的分歧并不严重。日本投降后,中共与美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走向对抗。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争议“小调解”制度重塑之新路径是:第一,实行“换位调解”,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调解劳动争议之巨大作用;第二,新增劳工NGO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可在集体劳动争议调解中先行先试四方机制;第三,将协商、协调与调解程序重整,统一为调解,即“小调解”程序;第四,我国劳动争议“着重调解”或“调解为主”原则为“休眠”原则,前瞻性的改革应当是设置调解之强制性和前置性必经程序;第五,重构调解效力,增设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三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时,除另有约定外,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或者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从侧面反映了有效劳动合同中竞业限制条款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宋代民事诉讼中,受到"息讼"思想的影响,审判官们往往把"息讼"作为司法审判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调处成为息讼的主要手段,可为今日构建中国法治之路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现代交际》2005,(5):64-64
问:我在一家服装公司工作,因为赶订单,单位安排职工在五一节期间加班。我认为单位应当支付加班职工300%的加班工资,但公司劳资部经理只同意给我们安排补休,不同意支付加班工资。企业的这种行为是否不当?  相似文献   
6.
元旦春节期间.蓬溪县劳动争议仲裁部门为劳动开通维权“绿色通道”。采取简易程序。对符合受案范围的案件快立快结。对追索工资报酬的劳动免收一切费用,确保农民工在节日期间领到工资。  相似文献   
7.
资讯     
《人力资本》2008,(2):134-135
未休年假3倍领薪;北京推行“首席员工制度”;月计薪21.75天;今年起加班费小幅增加;上海试行年金制度;劳动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免费;个税起征点调整到2000元;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WTO争议解决机制的法律渊源和运作程序 ,分析了我国入世后最容易产生争议的领域 ,阐述了WTO争议解决机制在我国的运用和针对争议我们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2,(24):20-21
问:上法院打官司都有些什么费用?答:非财产案件按件计征,离婚案件每件收10元至50元。涉及财产分割的,总额不超过1万元的,不另收费;超过1万元的,超过部分按1%收取。侵害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的案件,每件收取50元至100元。侵害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的案件,每件收取50  相似文献   
10.
《上海科学生活》2003,(3):72-74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关于人的性和性能力,曾长时期是一个极端隐私、讳漠如深的问题,公开场合,人们对此话题尤恐避之不及。而被嘲讽或斥责为性无能,也意味着莫大的侮辱。但是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对性的认识越来越客观,对待性的态度也日趋理性和宽容。社会不再视性为洪水猛兽,对涉及性的问题也不再回避。由此,因性而起的争议与纠纷也在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日渐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