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年的窑火.积淀出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不仅产生了“自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謦”的至糟至美的陶瓷,还造就除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名家大师及稀世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2.
"言志"在先秦合有儒家政教的因素,唐宋文论的"载道"同它一脉相承.而周作人却赋予它以新意,强调作家意识的自主性、随意性,并将它作为审美批评的一条重要标准.周作人的"言志"既继承了古代重主观印象与感悟的批评传统,又注意从批评对象寻求作家对人的价值、个性的尊重与张扬,因而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许筠诗论的价值,是由朝鲜诗学史的独特地位以及中朝诗论范畴的比较而确定的。其诗论体现在"性情论"、"载道论"、"天机论"、"尚唐论"等方面,这些诗论对后来朝鲜诗论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栻易学的基本架构是以太极为宇宙本体,太极函天、地、人三材之道为一。认为阴阳作为天之道,乃形而上者,非形而下,这是张栻与程朱等理学家的不同之处,体现了张栻易学的特色。更为精彩的是,张栻通过阐释《周易》而展开对道器关系的论述,提出了与其他理学家不同的器先道后说,这是张栻易学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5.
山水画和山水诗同时起源于魏晋,而在唐朝达到鼎盛。魏晋时期的山水诗与山水画,在审美上也应该有互通之处。那么,两者就不仅仅是单纯独立的,而应该在艺术上有所联系。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以期引起同行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6.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总是要反映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现实,而且这种政治文化的反映具有自身的能动性,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元代是蒙古民族统治时期,中原文明遭到了破坏,汉族知识分子的前途命运也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同时也为元代戏曲的载道与覆遒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儒学与文学有着长久而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思想,无不深受儒学的制约和控驭。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是多元的,但儒家的文学思想在古代文坛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关于文学的功能目的、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创作的继承与创新等理论问题的探讨,无不与儒学有关,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离开儒学谈中国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就不能得其要领  相似文献   
8.
韩伟  王丽娜 《学习与探索》2023,(10):155-161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典文论有关“文”“道”关系的基本命题,因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百家众流中的主干地位而被广泛讨论。无论对“载道”传统崇尚或批评,“文以载道”始终为文学批评之中心,凡为文治学无不论及。然至现代文学时代,理论界从“文学独立性”“道的内涵”“文学的本质”等角度集中对“载道”传统进行批判,但又不约而同地助力了“载道”新面孔的出现。在现代文论的演进过程中,文学为阶级革命服务的“载道”新传统逐渐形成。梳理这一传统的进阶之旅,对于重审文学史以及探索当下文艺理论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卢新华新作《紫禁女》的文本细读,在分析其感性层面的自我叙事故事基础之上,进而挖掘其理性层面所蕴涵的历史忧患意识。在肯定其梦幻、日记体、意识流等多种表现手法的同时,也中肯地指出其“载道”有余而“文学”不足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图像是人类创造的文化遗迹,也是人类叙事的载体。图像叙事就是通过图像叙说故事,实现穿越时空、还原历史本真之鹄的。基于图像学、考古学和美术学的融合视角,图像不仅是“物”,而是器、道、美的统一,具有特殊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旨归,不同领域的学者皆可利用图像提供的证词发现生活细节和时代特征。首先,图像是无言的见证人,自带“证史功能”;其次,图像是文化的承载者,蕴含“载道功能”;最后,图像是生活中的美品,具有“展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