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傅绍良 《人文杂志》2008,(3):118-123
在唐代文学史上,陈子昂享有极高的声誉,被推为唐诗之祖,其文学理论和创作在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从时间上来说,陈子昂不是唐诗革新的开风气者,但他的理论倡导和创作示范却起到了他人不能起到的作用,这是确定其文学地位的重要原因.而陈子昂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又与其诤官身份和谏诤活动密切相关.所以,从根本上来说,陈子昂的文学成就的取得和文学地位确立,是一个谏官的价值在艺术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高乃明 《职业》2012,(22):26-27
"长桥驾彩虹,往来便市井。日中交易还,斜阳乱人影。"傍晚的上海市朱家角,尚未告别一天的繁华,信步走在游人熙攘的古镇老街上,记者的目光突然被一个挂满了各种糖画的手工店面所吸引。记者注目细观,霸气十足的龙,贵气骄人的凤,翩翩欲飞的蝴蝶,娇艳欲滴的  相似文献   
3.
陈子昂主张诗歌应继承现实性传统,反映现实内容,表现出风骨和兴寄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中唐兴起的古文运动并不是由于某个人的到来而横空出世,而是需要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唐初的文坛依然继续着齐梁文风的惯性影响,而后学将陈子昂定义为开一代文风的人物,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而并非附会之言。  相似文献   
5.
李白对陈子昂非常敬佩,二人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主张等方面都有继承关系。李白以复古为革新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与陈子昂一脉相承。李白曾经认真模仿过陈子昂的诗歌,在具体的诗歌语言技巧和构思方面的学习则更多。  相似文献   
6.
王艳艳 《社科纵横》2007,22(12):95-96
初唐诗风,承袭南朝齐、梁浮艳雕琢之气。"四杰"的出现,为长久凝滞的诗坛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但他们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这种面貌。然而,陈子昂的出现,才确立了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他倡导汉魏风骨,主张"兴寄",有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其后,张九龄继承陈子昂的传统,使初、盛唐诗风大放异彩,表现在其《感遇》十二首的创作上。故后人论唐诗转变,每以陈、张并称。  相似文献   
7.
陈子昂的“兴寄”说要求诗歌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反映诗人的真实感情使之与国事民生紧紧相连;发挥诗歌干预生活和对社会现实的针砭作用;强调对诗歌思想内容和全篇主题的寄托;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确实起到了“横制颓波”的作用。但他却忽视了诗歌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使他的诗歌创作存在一定缺陷,因而对其在唐诗发展史上的作用不能估价太高。  相似文献   
8.
羽毛 《东西南北》2008,(7):45-45
勇敢的冒险不如另辟蹊径。祢衡可说是历史上第一"愤青"。因为是三国名士,"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所以恃才傲物,狂放不羁,见到不如他的,不真诚的,不恭敬的,谁都敢骂。经孔融推荐,他被曹操派唤。祢衡昂首而入,施了礼,曹操却不赐座。他又愤怒了,故意仰天长叹:"天地虽大,却没什么能人!"曹操问:  相似文献   
9.
陈子昂之死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是一个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始终没有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通过对前代史料的梳理鉴别,认为陈子昂的真正死因与上官婉儿密切相关。陈子昂公开反对上官体诗并成为领军人物是上官婉儿指使武三思除掉陈子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陈子昂的诗歌与诗论都对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他也并非如某些人所批评的那样不讲究诗歌的形式与美感 ,其诗论决非单纯的复古与简单的否定 ,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陈子昂在盛唐诗歌中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