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213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33篇
人才学   45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43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679篇
社会学   204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魅商作为领导魅力的一种测量方法,有智商、情商、灵商、胆商、德商、财商等六种商整合而成。把这六种商结合起来,可形成六种领导魅力的缺陷,即智商很高、情商不高,情商很高、智商不高,灵商很高、胆商不高,胆商很高、灵商不高,德商很高、财商不高以及财商很高、德商不高,以此可测量领导者是否具备领导魅力,或者领导魅力的高低。与此同时,把这六种商结合起来,亦可组成三种领导魅力中的典范,即智商很高、情商很高者,灵商很高、胆商很高者,以及德商很高、财商很商者,这三种魅力的典范是横量领导魅力的最高标准,也是领导干部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理念、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社会的管理理念已不再是纯粹的制度和流程,而逐渐让位于人际关系和沟通艺术,更注重与部属的关系和团队建设。正如亨利·明茨伯格所说:"组织需要培育,需要照顾关爱,需要持续稳定的  相似文献   
4.
从自然美、人文美及作品主题思想等几方面探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美感体验 ,引导学生触摸文学的脉搏 ,就能走近作家的心灵 ,感悟美 ,欣赏美。在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 ,面对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失落 ,情商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2005年3月31日,对青岛的老年人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是日,青岛市委、市政府专门设立的为老服务机构——青岛市老年服务中心正式落成并投入运营。市老龄办李雪华主任提出,要把中心打造成为“人文青岛的窗口,为老服务的平台,老年艺术的摇篮,终身教育的课堂,休闲娱乐的天地,精神生活的家园”,展现出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优美画卷。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细品李清照的梅花词 ,分析了李清照梅花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揭示了李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不同于上几代老移民作家,也有异于同时代的一些新移民作家,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新移民作家代表,美籍华人查建英致力于描写北美华裔所面临的文化和性别冲突.她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体会着"边缘化"的状态,其作品《到美国去!到美国去!》透视了"边缘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反映出人物在中/西矛盾对立中特殊的充满悖论式的生存困境,揭示了新移民难以逃遁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和异化等问题,以及在身份认同危机和异化中所追求的一种自我放逐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诗词是一伟大的文化遗产 ,而赏析诗词却有不同的方式 ,换一个角度去欣赏诗词能有更大的收获和惊喜 ,从中更能体味人生和历史的沉积 ,感悟到诗词的魅力和震撼  相似文献   
9.
《野草》不仅将文本内涵由解剖自己扩张到解剖社会,意蕴的深刻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之中弥散,而且艺术表达也由诗的散文向着诗的杂文过渡,诗情的激烈在更为多样的抒发之中宣泄,从而达到了耐读与可读的一致性。特别是在《野草》中,诗情的咏唱经过了由紧张而松弛,再到松弛而紧张这样的相对集中的创作过程,终于使诗情咏唱臻于张弛有序的节奏化境地,以呈现独特而卓异的象征诗风。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学作为历史产物的优秀作品,不因时代的变迁、读者对象的不同而减弱其艺术魅力或丧失生命力。古代作品的内涵愈丰富、艺术愈精美,则其超时代、超阶级的感应力愈大。感应力愈强,则拓展读者的层面愈阔,接受者愈众。古代作品对现代人来说,因时变势异,从思想内容、名物典故、山川地理、典章制度到价值观、审美观、心理状态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媒介手段由古汉语(文言文)到现代汉语(白话文)这之间虽有承传关系,但二者差异很大,今人要阅读古代作品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语言隔阂”,这就出现了为鉴赏文本创造条件的注解、疏证、笺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