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王振 《西藏研究》2020,(1):123-129
《嘉绒译语》记录了清代前期的嘉绒四土话,通过其中的藏文和汉字注音可以大致归纳近300年前嘉绒话音系。《嘉绒译语》中藏文和汉字都有给嘉绒话注音的功能,均不容忽视,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汉语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但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会说普通话或者是把普通话说好,它极大地受到方言的影响,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在汉语掌握到很好程度之后开始的,英语发音极大的受到母语(包括方言和普通话)的影响。与此同时汉语普通话与英语又有多组发音相类同的音素,普通话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发音的好坏。本文就普通话、方言、英语发音三者间的联系展开论述,论述了如何利用母语发音因素的正面效应并克服其干扰提高学生的英语发音水平。  相似文献   
3.
《广韵》与《集韵》是北宋初年相继颁行的两种大型官修韵书,其成书年代相距仅31年,但两书所透露的语音信息却有所不同.《集韵》作为《切韵》系韵书的最后一个修订本,反切用字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的时音,其小韵数的增减则可能是历代的古切方音,亦可能是北宋时音的体现,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炎武在许多方面都是开有清一代学术风气的大师 ,他的诗学对于清代诗学史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意义。顾炎武诗学既是清初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 ,同时又有鲜明的学术个性。他以文化救亡为核心的大文学观代表了当时知识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学术路径 ,其“真诗”观念的三个层面赋予清初诗坛这一主流意识以道德的内涵 ;他以鉴往训今的方式进行自己的理论建构 ,由此开启了清代诗学的实证学风 ,而独到的诗歌音韵研究则开拓了中国古代诗歌音韵学的处女地。这多方面的贡献确立起顾炎武诗学在清初诗学中的独特意义和在清代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生成音系学诞生,开始了音系研究的崭新阶段。70年代以后,非线性音系理论提出,使得音系研究更为立体。80年代以来,各种观点和流派异彩纷呈,蔚为大观。当代音系理论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语音系统的研究,丰富了语言理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改自北曲杂剧的南戏《小孙屠》,其用韵沿袭了南戏的押韵特点,如支微与鱼模通押,真文、庚青、侵寻通押,先天、寒山、桓欢、廉纤、监咸通押。韵部的分合接近宋词18部,如齐微与支思合为一个韵部,这与宋词18部相同,而先天独立为一个韵部则与之有异。《小孙屠》中没有单独押入声的曲子,入声字一律与阴声韵的字相押,这可能与改自北曲有关。其入声字的归属与《中原音韵》大致相同,只有个别入声字的押韵不同,这种不同属于方音的音近通押。  相似文献   
7.
《音学五书》、《六书音均表》是清代古音学的代表作,成就有二:理论创新和古音音韵系统的初步建立。前者包括高举明陈第“古音时地说旗帜,还原古音音韵本来面貌”和“采用离析唐韵、以谐声系统归纳古韵分部、本证旁证推论的科学方法进行古韵分部”;后者包括“清代古韵分部的历史发展”、“按照古音的‘敛侈’重排韵部顺序”、“四声之论”和“入声韵和阳声韵的搭配”四点。  相似文献   
8.
清人江有诰是著名的音韵学家,其大量著作中虽未明确提出历史语言学理论,但其关于历史语言学的光辉思想,散见于大量的材料和实证之间。  相似文献   
9.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是最能反映《礼部韵略》原貌的重要资料之一。据我们初步调查,传世的《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主要有七种不同的版本,它们都没有经过细致校勘,各有衍误讹夺,尤其是不同版本间若干小韵在反切、又音上的差异,给利用该书研究宋代语音史和宋代韵书史带来了很多不便。我们旨在校正学者们常用的南宋绍定本又音之误,共勘正错讹532处,限于篇幅,仅选取40个颇具代表性的例证,按韵逐条详证。  相似文献   
10.
《妙法莲华经释文》是日本学者中算撰写的一部关于《妙法莲华经》的重要音义著作,成书于公元976年。书中涉及文字、音韵、训诂各方面问题.在语言研究方面颇具价值。我们拟就轻重、避讳改读等问题列举实例,进行初步探讨,揭示《妙法莲华经释文》在音韵方面所具有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