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鲁穆公变法失败的原因并非是穆公任用儒家之故 ,更非穆公任用子思之过 ,而是穆公未能完全听信儒家尤其是子思之言所致。子思已非其祖父式的儒家 ,而是以鲁学为主、并蓄齐学之后的集大成者。子思师、公仪休为政的鲁穆公变法与子夏师、李悝为相的魏文侯改革处于同一潮流 ,具有同等意义。子思对儒家学说的成熟、法家思想的定型均有贡献  相似文献   
2.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追溯它产生的思想渊源,其以上古及三代礼乐文明德礼相依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内在精神资源,而以孔子的“仁学”和“德治”思想为直接传承,在这一传承过程中,曾子和予思的儒学思想则成为不可缺少的纽带,曾子修齐治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子思的中和、致诚之道及民本思想为孟子仁政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孔子的民本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常被视为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直接继承。但二者民本思想的特质明显不同,孔子更倾向于把民本思想工具化,在其“君君、臣臣”的政治模式中,其民本思想往往表现为一种家长式的自上而下的关爱和施予;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其“民贵君轻”政治追求中更多的表现为自下而上的思维特性。通过对郭店竹简的研究,我们发现孟子的民本思想直接来源于子思,并基于孟子对现实的理解和判断。  相似文献   
4.
今本《中庸》现存《礼记》之中,但缺乏应有的圆融顺通,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它原由两部分组成。我们认为,今本《中庸》实际应有四个部分。通过与上博竹书《从政》篇的对比,看出朱熹分章的第二章到第九章应为原始本的《中庸》;通过与《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等的比较,看出“子路问强”和“哀公问政”原来分别为一个部分;今本第一章和“博学之”以下是一个部分,可能属于原来《子思子》的佚篇。因为子思与《孔子家语》也有密切关系,今本《中庸》仍然可以视为子思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李锐 《齐鲁学刊》2005,(6):19-25
诸家讨论《五行》经传的作者时代相去甚远的深层原因,在于仁义礼智圣五行说与子思的关系。而郑玄注中所保存的文献材料,说明仁义礼智圣五行说的思想源自孔子。荀子以之为子思首创,应该是正确的,世子很可能不是仁义礼智圣五行经或传的作者。从相关文献来看,这一学说曾经广为流行,但是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后来式微的尚土的五行说,因此在后世不受重视。然而即便是仁义礼智圣五行,或许也仍然保留有数术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子思创建的五行说,为儒家的修身、教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子思五行说的主要来源有三:首先,原始的自然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广泛流行,为子思五行说的形成提供了思维范式的借鉴;其次,孔子对《洪范》意义的阐释,从天道思想中寻求礼的支持的思路,开启了子思五行说的理论基础;最后,曾子的五行说把五种孝行与身体结合起来,直接促进了子思五行说的出现。梳理子思五行说的来源,有利于进一步彰显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早期儒家传承谱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礼>古记"之说,指出这种<礼>类战国古文记文,是一种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古代学术文体.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中,见有多种此类"<礼>古记"的作品,与传为子思之学的儒家传统有关.研究出土文献中的"<礼>古记"类作品,不仅使我们得以考察传为子思学派作品的早期面貌,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学术文献的文献形式与文体.  相似文献   
8.
《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并整理发表以后,为学术界补写或改写先秦思想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资料。但学界对其中的儒家竹简(简称《郭店儒简》)分歧尤大。《郭店儒简》应定编为十一篇,可认定为子思学派之作,应命名为《郭店楚墓竹简·子思子》。其思想主旨是阐述了先秦儒家关于性与天道、王道与德治的思想主张,上承孔子的“德治”主义,下启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从孔子过渡到孟子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