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01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149篇
社会学   105篇
统计学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思维的意义上,中国应急管理实践存在着社会变迁、治理转型、政府架构、政策体系、运行机制五个维度的内在结构。以2003年"非典"疫情至2013年"芦山地震"十年间的重大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案例研究,讨论中国应急管理在这五个尺度上的结构变化。总体来看,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固化与结构演进并存,目前以结构固化为主,但也存在推动结构演进的动力。通过归纳逻辑和类比方式,可以对中国应急管理的结构固化进行理论概化,提出"彗星"结构与"彗尾"效应,形成关于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的理论命题。中国应急管理脱离结构单独推进是陷入目前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因此,中国应急管理的发展需要回归结构,顺势而为,推动应急管理的结构演进。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08,(22):14-14
中组部继5月13日发出《关于各级组织部门迅速动员组织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后,5月20日再次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做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主心骨。  相似文献   
4.
灾荒与社会紧密联系,灾荒是社会运转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灾荒可以揭示出特定社会的许多本质内容,而社会对灾荒也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嘉道时期灾情严重:一是长江水患骤然加剧,二是东南各省灾害发生频次增加,三是特大灾害频发。为此,政府实行荒政,主要采取以工代赈形式,并积极鼓励民间赈济,可见这个时期救灾特征与特定的社会状况紧密关联,是特定时期社会运转状况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5.
灾后心理重建和其他所有的灾后重建一样,是一个专业而长期的工作。而这一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决定了我们要将这一工作与对灾难造成的经济方面的补救和重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对待。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国务院抗震救灾英模事迹首场报告会在京举行抗震救灾英模事迹首场报告会1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李长春强调,当前,要按照中央要求,一手抓抗震救灾毫不松懈,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要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办好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要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更加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国务院审计署已组织300人对赈灾资金和物资进行审计审计署目前已组织300人对赈灾资金和物资进行审计。截至目前审计署已经组织了300人的力量在北京、四川、陕西、甘肃等主要地区对赈灾资金和物资进行审计。审计署社保司司长王中信介绍说,此次审计范围从捐赠方开始,到接收方、保管方、最后到赈灾资金和物资的发放、使用,审计工作贯穿整个过程。除部分审计人员赴灾区之外,还有审计  相似文献   
8.
海燕 《老友》2008,(6):24-24
当大地被撕裂,当山川被摇撼,当城镇被夷为平地,当千万灾民命悬一线,中国十三亿同胞张开双臂,举起了生命的重托。党中央救灾号令驱散灾区的满天阴云,胡主席、温总理,赶赴余震不断的灾区,部队,驰援挺进生命禁区,医疗队,从四面八方汇集,献血者,捐款者,长长的队伍不断延伸……啊,汶  相似文献   
9.
自"5·12"四川汶川震难以来,举世震惊,举国同悲.巨大的灾难与痛苦面前,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向心力再一次进发,民族精神与爱国激情空前高涨.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地抗震救灾过程中,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及时进行灾难反思,发现问题,研讨问题,提出对策,为抗震救灾工作承担起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