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瑞祥 《南亚研究》2010,(4):154-156
朱新天博士的新著《印度教万神殿艺术——印度王后井探秘》,是她近20年来苦心研究印度艺术的结晶。该书已分别以中、英、法三种文字同时出版,在国际印度艺术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疆洛浦山普拉出土人物纹栽绒毯内容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普拉新发现的栽绒地毯是首次在新疆和中亚发现的公元5世纪左右包含有众多写实人物的叙述性纺织品,它首次在新疆甚至中国展示了印度—婆罗门教的故事内容及其艺术表现;这两个首次已经无疑地为新疆考古、历史、艺术史、宗教史、丝绸之路研究等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1、2号地毯画面中人物的逐个分析和辨识,基本确认了故事的内容和情节。两张内容基本相同的毯子主要描述的是印度婆罗门教神祇克利希纳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包括巧换婴儿、偷吃奶油、命名仪式、林中娱乐和返回秣菟罗等比较有名的情节。克利希纳神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中的主要人物,他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户晓,关于他的艺术作品也多得数不胜数。本文就是对照神话故事和各种艺术表现来进行辨识和推测的。为使读者能够对应了解地毯内容,本文也同时提供了克利希纳故事的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本文集中探讨了有印度教内容的人物栽绒毯的历史渊源、年代以及在新疆出现的原因。根据毯子中于阗文字采用的形式、画面的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作者把五张毯子制作时间的上限定于公元4世纪中叶。由于载有印度教内容的文物在新疆是第一次发现,这给我们提出一个新课题:和田地区或新疆是否有过印度教的传播甚至存在过印度教社区。通过对和田出土的从战国到唐代末期文物及历史文献的研究,作者认为在汉初至唐初这段时间,或者更早,和田以及楼兰地区不仅有印度教传播的土壤和条件,而且存在过印度教社区。印度教传入的时间应该以贵霜和笈多时期的可能性为最大,路线以克什米尔为主要通道。和田官方文字在4~5世纪时由佉卢文转为笈多体婆罗迷文字,而地毯上同时现有印度教故事和笈多体文字,说明地毯更可能是受笈多影响的产品。传入印度教的信徒有可能是来自印度北部或西北部以及克什米尔地区已经皈依印度教的塞人,他们的到来给早已生活在和田的塞人注入新的宗教热情和自我管理的社会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由基督教神学界发起并得到世界上各种宗教团体广泛响应的全球伦理运动,提出了分别出自基督教传统和儒家传统的有关“道德金律”的表述,其目的在于从信仰、道德的层面来有效地化解道德沉沦、民族宗教冲突与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难题。“道德金律”的双面表述在逻辑上是不够完备的,印度的“非暴力主义”则可与“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和“爱人如己”的道德律令形成鼎足,使构建中的全球基本伦理更趋完备、充实和有效;伦理规范不可能脱离它的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和具体的文化、社会环境而孤立地发挥作用,印度的多元宗教传统及其所包含的一些特定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对于各门宗教之间形成多元共存、和平竞争的良性关系,亦提示了一种富有示范与借鉴意义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5.
印度民族是宗教思想和宗教意识极其强烈的民族,其文化心态和文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性的,印度教尊奉的《吠陀》、《奥义书》和《薄迦梵歌》、《摩奴法典》等圣典,其本身即是印度民族文学体系中的精华所在;印度教信仰的三大主神为印度文学提供了恒定的主题;印度教的“三界”观念与印度文学创作中的空间模式密契吻合,印度教作为印度文化体系的思想核心,对印度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Spirituality hold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lives of social workers and their clients. It inform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our morals and values, and our conduct. Spirituality is a powerful tool of guidance and healing. Recognizing its importanc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integrate spirituality into social work practice. A gap in these efforts is the inclusion of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s of key Eastern religions and spiritual practice. Concepts such as yoga and meditation have been adapted as healing methods; however, the knowledge base that informs them has been neglected.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is gap with an exploration of Vedanta and how it can be integrated into social work practice. Vedanta is the body of knowledge that informs the traditions of yoga, Ayurveda, and Hinduism. This article explains key concepts of Vedanta including Advaita Vedanta, the five sheaths (ways of knowing), pathways to Vedanta (methods of obtaining knowledge), dharma, karma/reincarnation, the nature of reality, and the lineage of Guru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Vedanta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in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identifies ar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7.
T.S.艾略特在其作品《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中借渔王神话、轮回、禁欲等主题以及"荷花"意象、"轮子"意象、循环时间观和"四大皆空"来表达对印度教和佛教思想的尊崇。虽然《小吉丁》中,诗人倾向于将印度教和佛教视为诗歌创作的手段,但其跨越文化樊篱、穿越时空的诗创风格激发了美国60年代的"垮掉派"代表人物对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使之沿着艾略特的思维路径继续寻找西方社会获得拯救的东方良药。  相似文献   
8.
从源流上看,印度教和印度佛教都是缘起于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仅从婆罗门的救赎仪式和救赎理念延续方面,可以看出印度教和印度佛教在救世论方面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路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印度教侧重于救赎仪式,印度佛教侧重于伦理建构,在长期的发展中呈相互补益之势,这是人们在研究印度宗教文化影响时应予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9.
以天水市麦积区吴家村为个案,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甘肃东部农村基督徒的宗教性、价值观与身份认同关系,结果发现:(1)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经济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经济价值观是分离的;(2)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社会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社会价值观是分离的;(3)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道德价值观是趋于一致的;(4)高宗教性教徒积极认同自己的身份;(5)低宗教性教徒消极认同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10.
肉食禁忌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各异。印度教的核心教义中有牛崇拜与牛保护的条文,这个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至今仍把禁止屠宰母牛的条款写入法律,饲养着约两亿头牛。印度人口的增长与自然资源的紧缺是“不杀生”教义的基础,也是印度人不得不放弃吠陀时代的牛肉美味的原因。在现代农业条件下,废除杀牛禁规不会给印度的饮食节制带来大的改进。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够像印度瘤牛那样为人的生存提供如此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