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两点本质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理论基础不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民主与法制的理论等.  相似文献   
2.
黄光秋 《北方论丛》2016,(5):160-164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对立”的声音越来越强,制造“对立”自有其原因、实质和方法.论证“同一”存在较大的难度,但是,也不失可能性.让我们有所思考的是,是否存在一种思想,它能够代表和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这种思想“同一”则整个思想关系“同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分析该思想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可以得出它代表和体现马克思主义这个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是同一、一致的.他们都是“决定”论者.从该思想的形成史来看,他们是“同创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徐艳红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论儒家思想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借鉴意义》一文中指出:法律和道德虽然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通的根本价值取向,并且法律本来就源于道德。因此,法律作为国家颁布的行为规范制度安排,不仅仅是单纯的抽象的定义和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美两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推论两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优与劣、先进与落后,这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曲解与误判,原因如下:第一,世界各国的发展既需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需遵循本国发展的特殊规律;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第三,相对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保持相对独立性;第四,判断中美两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否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物权法私主体权利价值取向论——及至民法本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物权法价值取向未变,即都是私主体权利价值取向,只是现代物权法,带些社会化倾向.近现代物权法及我国现今物权法当以私主体权利为价值取向.申明物权法私主体权利价值取向,并非不顾及有些情况下的社会化倾向,只不过这些"顾及"是为次的,这由物权法私法性视角决定的.唯如此,以物权法为代表的私法才可与所谓的社会法、公法之社会、国家价值取向性视角相制约、相抗衡,达成整个法律体系的和谐平衡,否则,全部法律一边倒地以社会、国家为价值取向,则与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中客观存在公私利益之分别不匹配,法律上层建筑则不符市场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存在论概念,他的意识形态论不是为了颠倒虚假意识来获致真理性认识,更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一般社会认识理论,而在于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来揭示人类生存的状况,并谋求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集中代表,无产阶级由于能够形成彻底革命的意识,因而其阶级意识不是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并不适用于全部历史时代的社会结构,它仅仅适用干阶级社会又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从属于他的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特征,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特征,是民主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无产阶级专政。从政治性质上看,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从政治形式上看,它是民主共和政体。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认为毛泽东关于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是绝对决定作用和相对决定作用的统一,这一统一实际上就是他的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并重的思想,但是在他那里两手只在理论上是统一的,在实践上却是分离的,因此一方面它对当代两手都要硬的现代化建设仍有理论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它也警醒人们时时提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格局已经发生并且还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社会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渠道日趋多样化,不同利益的社会阶层、社会成员都会要求把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反映到包括法律制度在内的上层建筑中来,反映到包括人事行政在内的公共行政管理中来。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当代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保持其民族特质和国家利益优先的前提下,日益趋向世界化和国际化;在以政府机构和官方组织为主体的上层建筑得到加强的同时,另一种存在于各民族、各区域和国际间的“非政府组织”和非官方组织的上层建筑也迅速发展起来。当代社会上层建筑的结构性变化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它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职能空前突出,介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中介环节”和亦此亦彼的综合物愈来愈多地涌现出来从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