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19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2.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以同源性的关联方式促成了文学的分流和变化,使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在类型范式和价值形态上都有别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本文立足于文化转型与文学变化的同源性关系,从“文学的类型分化与作家群落的变化”、“回到日常经验与个人化写作”、“叙事空间的转移与物质话语的膨胀”、“大众传媒对文学的改写”、“文学生产与流通的商业化倾向”等五个层面,概括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重要特征,并对上述特征已经或可能给中国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作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质疑了张爱玲、苏青文学创作对今天女性作家创作所呈现出的负面影响 ,并从三个方面剖析了两位作家文学创作中存在的局限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法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集体企业财产权高度抽象模糊,由此滋生了诸多弊端,并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彻底变革其产权结构已刻不容缓。中介所有制理论应该成为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理论前提,集体企业产权结构创新的法律方向应是个人化与法人化的契合。  相似文献   
5.
"启示"一词只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中出现一次,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是评论华兹华斯诗歌与诗学的关键词.纵观华兹华斯的批评史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批评者针对华兹华斯"序曲"对"启示"一词的阐释是建立在一种"末世论"的认识基础上的.本文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指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文本与历史的汇合,是在一种个人化的情境中实现的"神启".它是个体的而不是普遍的;是在回忆中的理解,而不是预见.更为重要的是,华兹华斯将"启示"中"末世论"的"普适性"和"回忆中的个体性"与他的诗歌标准相类比.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非暴力.非"末世论"的.  相似文献   
6.
朱英诞在其诗歌创作中,以隐匿和游离的姿态对诗与人生采取了一种距离审美的观照,代替诗情的随意铺张,衍生出戏剧化的收放有度。《模糊》一诗中,诗人着眼于戏剧性场景的铺排、戏剧性声部的多重配置,依托梦境这个戏剧化空间,展开了笔墨纸砚与书斋主人、孩童的对话与交流,在一种非个人化的模糊迷离状态里寄托了诗人闲居的真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垮掉一代"的崛起.是以反艾略特的"非个人化"为开端的,主张"诗中的我就是诗人的我".金斯伯格的<嚎叫><卡迪什>和罗威尔的<生活研究>有着"自我"的"相似性",他们都继续了浪漫主义的主观升级,宁肯朝向弗洛伊德也不朝向上帝,把自已奉若神明.  相似文献   
8.
"个人化"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一个关键词.它意味着以个人的姿态反抗集体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为主体独立和人性自由赢得了一定的美学空间.同时,它专注于个体私人经验和欲望体验的表达,无可避免地堕入了文学自恋的泥潭,又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市场运作的消费规则.  相似文献   
9.
20世纪 80— 90年代出现的“新都市文学” ,其创作人数、作品的数量均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但却始终没有出现精品大作 ,也没有成为世纪之交的文学的主导。经过归纳、概括和总结发现“新都市文学”有如下的优点和不足 :一、个人化写作与平面化叙事 ,但过于生活化、经验化 ,缺乏文学的历史感和思想的复杂性 ;二、欲望与异化这两大主题 ,虽然造就了新都市文化 ,但缺乏开阔的发展视野与胸怀 ,成为新都市文学的局限 ;三、人物形象的系列化、类型化 ,虽然刻画了都市新人类形象 ,但也正是缺乏深刻性的表现 ;四、创作方法上虽然对后现代主义采用了容纳和吸收的态度 ,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 ,导致了事实与虚构、现实与幻想的混淆不清 ;五、新都市文学这一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内涵中的产物 ,也只能是这场城市化运动中的神话讲述 ,似乎多了时代性 ,而少了历史性和文化性。  相似文献   
10.
鲁迅自剖的一方面内容直指自己的黑暗内心 ,这里有着超乎常人的坦率 ,同时又超乎寻常地隐晦 ,这两方面奇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野草》和《彷徨》这两个骨子里内蕴孤独的典型自剖文本。从这一角度来进行的解读 ,特别是对于《彷徨》 ,已经开始但还远远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在某种程度 ,鲁迅自剖的自觉和达到的深度 ,是中国文人中所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