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追求人格完善,世俗价值,主张重义轻利,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有所作为;佛教以"缘起性空"解释人的本性,强调众生平等,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超越现实;道教从"道法自然"出发,主张顺其自然,提倡人生自然无为,遵道而为。认真总结并批判吸收儒、释、道三家在人生价值思想的精华,不但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灵的救赎:老舍宗教观念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老舍是与宗教结缘的最具个性的作家之一。以社会历史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坚,兼容佛家的“慈悲”和基督教的“博爱”与救世精神,关注国民灵魂的拯救是老舍宗教情怀的鲜明特色,这些情怀逐渐融合生成老舍独有的颇具宗教色彩的文化启蒙姿态:灵的救赎。这种文化姿态的选择与操作是老舍一生未曾放的文学思想的实践,也是老舍之所以为“这一个”的重要标记  相似文献   
3.
受儒释道多种思想的影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亦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儒家的理想人格设计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用世精神、道家思想中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佛家出世的清静虚幻带给诗人的精神安宁是杜甫诗歌表现出浪漫色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实践家——梁漱溟,他的一生思想复杂多变,从西方功利主义到印度佛家、再由印度佛家到中国儒家,也就是说其思想由世俗的(入世的)人生观转变到厌俗的出世主义,最后又回到虽是世欲而又超俗的人生观。引起这些的变化,既有来自社会的影响,也是时代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使这位著名思想家既是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又“一直持佛家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处理德性和知识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始终把德性置于一种主体地位:儒家以德性为知识的根基,道家则经历了从知识与德性的对立走向知识服务于德性的过程,佛家通过"转识成智"来化解二者的对立.这种德性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着其内在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偏执.  相似文献   
6.
时间意识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体现最为明显,在传统文化的支配下,中国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以儒、道、佛三家为主流,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审美趣味。台湾诗人洛夫是一位师承中国古典又具有现代风格的诗人,他诗中的时间意识明显体现着道家、佛家的时间观,表现在诗歌艺术世界中,时间的超越和解脱  相似文献   
7.
李娓 《唐都学刊》2006,22(6):79-81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干,儒家奉为群经之首,道家奉为道藏三玄之首。佛教传入中国,与儒道合而为一,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易家的太极、儒家的天命、道家的道、佛家的空,皆是宇宙全息图的不同体现方式,是宇宙万有生存准则的不同表述。  相似文献   
8.
北镇,一个静卧于中国辽西的古老小城,古的街巷,古的房屋,古的佛家建筑……宛若一位沧桑老人,默然脸上的每一条褶皱,都蕴满了曾经岁月的特殊表情。这表情藏在城中熙熙攘攘的石板路上,匿在山野清清爽爽的田间地头,即使随便摔个跟头,亦可  相似文献   
9.
文人画自古以来都是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士大夫抒发胸臆的一种形式,因而其作品究其根源必然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动静有常,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得意忘言,道通为一"和佛家思想中的"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对文人画审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其无欲无为的佛家思想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时时流露出来,突出表现在“空”字的使用上,而这“空”,一类是在对自然的描写中间接表现的,另一类是以禅喻诗直接表现的。此类诗歌又大多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在领略其诗情画意之美的同时,应避免受其消极思想和颓废情感的影响,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