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香港公屋政策先后经历了应对和规划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为消除房荒而兴建徙置大厦和廉租屋,后一阶段可分为前后相继的政府主办和政府主导两个时期。在政府作用定位、社会力量协同、公屋发展动力、公屋建设质量及公屋社区建设等方面,香港的做法都值得内地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香港实行市场私营和政府公营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对该体系中的政府公营保障性住房部分进行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从私人救灾力量中萌芽,香港保障性住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至今呈现出横向覆盖多样化,纵向保障一条龙的格局特征。总体来说,目前中国香港保障房体系处于良性运行状态,但在配屋效率和流转公平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而该体系从宏观模式上对中国内地借鉴意义不大,内地只能学习其管理经验而不能复制其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香港公屋管理的研究,首先分析了香港在公屋对象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公屋的后续管理与维护和公屋社区建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然后针对内地保障房管理,提出了建立严格的资产和收入审核制度、服务为导向的专业化物业管理制度、政府主导和居民参与相结合的社区管理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郑福居  魏慧娇  孙晓峰  杜涛 《城市》2012,(11):46-49
一、项目概况2011年,《中新天津生态城公屋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公屋项目将首次在中国落脚,今后天津将会参考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公屋建设模式,在生态城建设一批绿色节能并且舒适的住宅建筑来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在公屋的管理过程中也将充分参考新加坡的管理制度,对最低居住年限进行规定并对住房空置的情况进行处罚,杜绝投机炒作的行为,公屋实际上属于一种新型廉租房。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香港公屋与新市镇的发展历程及其联动效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其联动效应的详细分析,认为在公屋与新市镇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两者的联动效应是新市镇建设成功的保证;思考并提出了香港新市镇建设模式对内地一线城市保障房屋及新市镇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香港公屋准入管理分为申请、审核、轮候和配屋等几个环节.公屋准入申请环节不仅有科学的申请程序,而且对申请者的住房状况、收入状况及资产状况等也有严格的标准;公屋审核环节,分为初审和配屋资格审查与核实阶段,配屋资格审查与核实阶段既可证实或证伪初审结果,又可根据申请者家庭状况的变化取消资格或加快配屋;在轮候和配屋环节,也分别有相应规定.借鉴香港经验,内地并轨后公共租赁住房准入管理应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由专业部门进行专业化运营和管理;准入审核管理应科学化、周期化及常态化;准入监督管理应加强动态审查与重典处罚;同时,应实行精细化管理,体现必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内地公共住房没有一套完整长期持续的计划,衡量一个地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成绩是是否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政府分配的保障性住房任务,即以计划建设量与开工量来衡量,该种方式在当下环境中是不科学的,建立合理的衡量指标问题日益迫切。从香港公屋的"轮候配屋制"入手,探讨衡量保障房建设情况的合理方法,得出应用平均轮候时间衡量地区保障房落实情况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各国各地方政府,都有义务确保城市(镇)居民居者有其屋,但是该“屋”不是国内普遍推出的经适房——居者经一定的申请、审查程序获得该“屋”的阶段性居住权,而不是不动产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简言之,该“屋”不能作为商品在楼市上作买卖交易。  相似文献   
9.
中国香港是世界上公认的住房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典范地区之一。香港公屋制度(即公共住房制度)面向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其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行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充分借鉴。本文试图通过考察香港公共住房制度的发展及其运行机制,以期对中国内地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