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7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21篇
人才学   2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37篇
理论方法论   79篇
综合类   988篇
社会学   110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找到没有本质的事物,也就是找到历史中的他者———这是一种将传统生物树式谱系链斩断后生成的新的谱系真相,尼采就是在这个全新的倒置构境层中透视传统道德和重估一切文化价值的。正是在这个传统谱系倒序的构境意义域中,福柯深入地发展了尼采这种新的倒置的谱系观念。他提出,谱系研究就是要重新面对那些被总体性历史棱镜剔除的黑暗中的独特事物和现象,让它们重现,即不再是某个重大历史目的和伟大进步目标的“阶段性”事件和“不成熟”的雏形,它们只是无本质的自己,即非目的论中的历史他者,这也就是反对起源的谱系研究的真正历史对象。  相似文献   
2.
腾飞的巨龙     
马宇 《生存》2020,(3):0227-0228
君不见华夏五千年泱泱之大国,沉寂百年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君不见中华儿女含辛茹苦,历经七十载,终是得以复兴祖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网络文学最早起源于海外留学生,他们最初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乡恋国的情感,表现身处异域所感受的中西文化冲突.网络文学的最初运作方式是网络新闻组和电子文学期刊.国内互联网发展后,中文网络文学得到迅速发展状大,网络文学创作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网络文学的运作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华夏中心”观的产生发展有着悠远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合理性。它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影响深重而复杂 ,一方面是严重地阻碍抗拒 ,另一方面又具间接支援之功。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思想文化的同时 ,从根本上否定了“华夏中心”观念。在创造性转换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先进文明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正确指向 ,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6.
刘杨 《中州学刊》2008,(3):192-193
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的根脉所在,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为民族凝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强基石.中国神话具有强烈的终极意识,其中盘古开天神话思考了.宇宙起源"问题,女娲神话解答了"人类起源"问题,伏羲神话则解答了"中国哲学思想起源"的终极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对文化人类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发展了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人类学笔记>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其代表作.他们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以探寻一般发展规律与具体发展道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开创了一种介于史学和人类学之间的"民族史边缘研究"方法,在他的论述中,"边缘成为了观察和理解族群现象的最佳位置".[1]穿越历史的时空,王明珂所关怀的是"什么是中国人"的问题,而他告诉我们:要回答究竟"什么是中国人",只有从"华夏边缘"中去寻找答案,凝聚中国人最主要的力量来自华夏边缘的维持,而不完全依赖华夏内部的文化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全唐五代词》的编纂工作就相关的两个词学理论问题进行了着重阐释。其一是通过对词的名称的考察,系统揭示了词的内涵和本质的多面性、复杂性、流变性特征;其二是就词的起源与形成过程重新进行了界定,主要抓住“隋唐燕乐系统”和“依调填词方式”两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最后,还就该编所做“增补”、“探源”、“考辨”、“甄别”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说明。  相似文献   
10.
巫术研究     
于冒泡 《现代交际》2007,(10):38-39
第二讲:巫术起源与发展 这一讲我们主要探讨巫术的产生与演进,以下内容可能比较艰涩的枯燥,却是我们必须了解的,它将是后面各篇章的基础和总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